古人嗜书书不足,家贫无钱就市读。
今人收书书填屋,红牙垂签手未触。
别驾平生师古人,传癖书淫九经簏。
卢仝撑肠五千卷,邺侯插架三万轴。
河东安世工补亡,伏日郝隆便晒腹。
少时场屋学有馀,行辈见推行秘书。
援毫急趁蚕食叶,袖手冷窥獭祭鱼。
十年未持紫荷橐,校雠合在天禄阁。
投身簿领聊尔耳,饱看五车誇濩落。
近者闻说新堂成,芭蕉急雨作秋声。
请君扫榻近灯火,莫歌长檠歌短檠。
古人嗜书书不足,家贫无钱就市读。
今人收书书填屋,红牙垂签手未触。
别驾平生师古人,传癖书淫九经簏。
卢仝撑肠五千卷,邺侯插架三万轴。
河东安世工补亡,伏日郝隆便晒腹。
少时场屋学有馀,行辈见推行秘书。
援毫急趁蚕食叶,袖手冷窥獭祭鱼。
十年未持紫荷橐,校雠合在天禄阁。
投身簿领聊尔耳,饱看五车誇濩落。
近者闻说新堂成,芭蕉急雨作秋声。
请君扫榻近灯火,莫歌长檠歌短檠。
这首诗描绘了从古至今人们对书籍的不同态度与收藏方式,反映了知识传承与个人嗜好之间的变化。诗人张扩以生动的语言,将历史上的读书人与现代人的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诗中提到古人因经济条件限制,只能“家贫无钱就市读”,即在市场借阅书籍,体现了古代读书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获取途径的有限性。接着,诗人转向描述今人,他们家中书籍堆积如山,“红牙垂签手未触”,虽拥有大量藏书,却并未真正阅读,反映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但精神生活可能相对贫瘠的一面。
诗中特别提到了“别驾”这一角色,他一生致力于学习古人,对书籍有着特殊的癖好,甚至将九经放入竹簏中保存,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通过引用卢仝与邺侯的例子,进一步展示了古人与今人在书籍收藏上的差异——前者注重阅读与理解,后者则可能更侧重于收藏的数量。
接着,诗人提及河东安世与伏日郝隆的故事,前者在伏天晒腹以示对知识的热爱,后者则在烈日下阅读,形象地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与后文“少时场屋学有余,行辈见推行秘书”的描述相呼应,强调了古人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现代人可能忽视阅读与知识传承的担忧,通过“十年未持紫荷橐,校雠合在天禄阁”暗示了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人们可能失去了深入阅读与研究的机会。同时,诗人也对未来的希望,期待在新建成的“博古堂”中,人们能重新拾起阅读的乐趣,远离“请君扫榻近灯火,莫歌长檠歌短檠”的表面热闹,而追求真正的知识与心灵的滋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今读书人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对知识传承与个人嗜好变化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知识价值的深刻洞察和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反思。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沈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归鸦争绕树,落日半衔山。
微雨晚来歇,孤云独自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