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亦藉天然势,雨后峥嵘落激湍。
底识不孤盛名处,坐来六月却生寒。
引流亦藉天然势,雨后峥嵘落激湍。
底识不孤盛名处,坐来六月却生寒。
这首诗《千尺雪》是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引流亦藉天然势”,以“引流”开篇,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水流与人的行为相联系,暗示了自然与人为的和谐共存。这里的“天然势”指的是自然界的地形地貌,水流顺着这些自然形成的地形流动,既体现了自然的规律,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次句“雨后峥嵘落激湍”,描绘了雨后的山川景象,雨水汇聚成急流,奔腾而下,展现出一种动态美和力量感。这里通过“峥嵘”一词,形象地表现了雨后山川的峻峭和壮观,而“激湍”则生动地描绘了水流的迅猛和激荡,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句“底识不孤盛名处”,转而探讨自然美景背后的深意。这里的“底识”即“何识”,意为如何识别或理解。诗人提出的问题,似乎在问: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到自然之美?“不孤盛名处”则暗示了自然之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与人心灵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最后一句“坐来六月却生寒”,以夏季炎热的背景,反衬出自然景观带来的清凉感受。这句话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清凉,更蕴含了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脱。在炎炎夏日中,面对这如雪般的瀑布,人们仿佛置身于冬日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季节的清凉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和由衷赞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深邃,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