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仙台》
《仙台》全文
元 / 刘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0)
鉴赏

这首诗名为《仙台》,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诗中描绘了碣石与海际相连,西南覆盖全燕的壮丽景象,引出对学仙台的描述,表达了对仙人追求的向往与感慨。

首句“碣石来海际”,以“碣石”象征着仙人的居所,与大海相接,营造了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氛围。接着“西南奄全燕”则描绘了仙台所在之地的广阔与深远,暗示了仙人生活的广阔天地。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两句,点明了仙台的存在,并通过“燕平欲升天”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随后,“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仙人虽已逝去,但仙台依然存在,成为后人追忆与敬仰的象征。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以青松的生长与最终消散,比喻生命的短暂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考。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仙境的渴望与追寻,却只能在心中想象,无法触及。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山比作巨鳌头上的装饰,山人则如同微小的虮虱,形象地展示了仙人的渺小与人类的渺小之间的对比,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表达了对仙人追求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仙人境界的向往,也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悲哀。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以洪炉比喻大自然的力量,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坚韧,与上文对时间与生命的探讨形成呼应。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提出了对生命与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永恒与不朽的追求与困惑。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描绘了一幅空寂而凄凉的画面,象征着仙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总结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无限遐想,以及面对时间流逝的深深叹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作者介绍
刘因

刘因
朝代:元   字:梦吉   号:静修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生辰:1249~1293

刘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 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 
猜你喜欢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二十一禊亭

曲池流水细鳞鳞,高会传觞似洛滨。

红粉翠蛾应不要,画船来往胜于人。

(0)

诉衷情令·其二

倦投林樾当诛茅。鸿雁响寒郊。

溪上晚来杨柳,月露洗烟梢。霜后渚,水分槽。

尚平桥。客床归梦,何必江南,门接云涛。

(0)

闻莺

东村水车声未已,西村阿童唤牛起。

麦晴欲稳天更寒,雾雨萧萧熟梅子。

读书窗下少人知,绿阴幽草胜花时。

一声娅姹复娅姹,时有黄鹂来去飞。

(0)

晨起·其一

晓鸡将梦出华胥,起看新霜积槁梧。

迟顷日高霜作水,可怜黄叶半边无。

(0)

无题·其三

梦到巫山起较迟,花梢日在不多时。

关心自对空梁语,一个飞来燕子知。

(0)

句·其一

今作尘埃奔走人。

(0)
诗词分类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诗人
曹勋 陈曾寿 孙蕡 吴芾 岳珂 许南英 黄景仁 邹浩 文徵明 元好问 刘禹锡 董其昌 王慎中 释文珦 戴复古 王冕 李攀龙 宋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