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客望家书,迫如农望岁。
归心逐奔马,猛疾不可制。
嗟予骨肉间,五载九分袂。
复为万里行,飘忽无根蒂。
转眼便终年,偶然邀一第。
款段忆乡园,疲驴苦燕蓟。
况当岁云暮,雨雪增凄厉。
惟仗双鲤鱼,作我驱愁计。
经时尺素断,乱愁愈难薙。
夜深闻剥啄,蓬门悔早闭。
疑有消息来,郁极喜翻嚏。
开帘风浩然,但见晨星嘒。
团栾富儿福,别离穷者例。
感愤多哽咽,怪幻惊梦呓。
书史有伪作,此札圣莫替。
远客望家书,迫如农望岁。
归心逐奔马,猛疾不可制。
嗟予骨肉间,五载九分袂。
复为万里行,飘忽无根蒂。
转眼便终年,偶然邀一第。
款段忆乡园,疲驴苦燕蓟。
况当岁云暮,雨雪增凄厉。
惟仗双鲤鱼,作我驱愁计。
经时尺素断,乱愁愈难薙。
夜深闻剥啄,蓬门悔早闭。
疑有消息来,郁极喜翻嚏。
开帘风浩然,但见晨星嘒。
团栾富儿福,别离穷者例。
感愤多哽咽,怪幻惊梦呓。
书史有伪作,此札圣莫替。
这首诗名为《望家书》,是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诗中以远行之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远客望家书,迫如农望岁”,将游子对家书的渴望比作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形象地描绘了游子内心的急切与渴望。接着,“归心逐奔马,猛疾不可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急切之情,仿佛游子的心如同飞驰的骏马,无法控制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奔去。
“嗟予骨肉间,五载九分袂”一句,诗人感叹自己与亲人分别已有五年之久,仅能通过“分袂”(即分别)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接下来,“复为万里行,飘忽无根蒂”则描述了诗人再次踏上远行之路,形单影只,仿佛失去了依靠,孤独而飘忽。
“转眼便终年,偶然邀一第”表明诗人虽然在外奔波多年,但偶尔也能获得一些成就,如科举中的功名。然而,“款段忆乡园,疲驴苦燕蓟”则揭示了即使在短暂的成就面前,诗人内心依然挂念着家乡和劳苦的生活。
“况当岁云暮,雨雪增凄厉”描绘了年末时节,天气寒冷,大雪纷飞,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惟仗双鲤鱼,作我驱愁计”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家书来缓解心中的愁绪,寄托了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经时尺素断,乱愁愈难薙”说明长时间没有收到家书,使得诗人更加焦虑不安。“夜深闻剥啄,蓬门悔早闭”写出了诗人深夜听到敲门声时的惊喜与激动,以及对早些时候关闭门户的后悔。
“疑有消息来,郁极喜翻嚏”表现了诗人听到可能的消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开帘风浩然,但见晨星嘒”描绘了诗人打开窗户后,面对的是一片空旷与寂静,只有晨星闪烁。
最后,“团栾富儿福,别离穷者例”对比了富足之家的团圆与贫困之人离散的常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感愤多哽咽,怪幻惊梦呓”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书史有伪作,此札圣莫替”则以书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真实情感的坚持,认为即便是虚假的文字也无法替代真挚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京洛三十年作客,每见梅花欲忘食。
时时魂梦到江南,足迹尘埃来不得。
嗅香嚼蕊不忍舍,为怜绝韵真颜色。
谁知晚得江南身,特此一株当舍北。
寒根老蘖初不辨,几与桑榆同弃掷。
慇勤地主故指示,顿觉翛然超眼域。
几山气候也深春,戢戢枝头危欲坼。
呼奴邻家借刀斧,穿断因之聊拂拭。
便宜邀月作嘉宾,不惜淋漓慰畴昔。
月度疏棂起更慵,坐听澄照五更钟。
却思潮上西兴急,风绕山前万个松。
闽山歌笑与谁期,便破霜风拂袖归。
何日却来金阙下,高吟相引到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