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禹昔禅位,曾将易问蓍。
即知重八卦,已自伏羲时。
舜禹昔禅位,曾将易问蓍。
即知重八卦,已自伏羲时。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先天易吟三十首(其二)》。从这短短四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占卜文化的深厚积累与独到见解。
“舜禹昔禅位”,这里的“舜”指的是尧帝,“禹”指的是夏禹王,两位都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圣君。在古代神话中,他们被描述为能够沟通天地、掌握宇宙秩序的智者。诗人提及他们,是在强调易经(《周易》)的深远渊源和崇高地位。
“曾将易问蓍”,这里的“蓍”指的是古代用来占卜的工具,蓍草。在古代文化中,通过蓍草进行占卜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宗教活动。这句表明了作者对易经哲学与占卜实践之间密切联系的认知。
“即知重八卦”,“八卦”是指《周易》中的基本符号,代表宇宙的各种基本状态和变化。诗人提及“即知重八卦”,说明了作者对《周易》深奥哲理的理解和尊崇。
最后,“已自伏羲时”,这里的“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人,被认为是创造八卦的人。诗人提及“伏羲时”,是在强调《周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占卜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周易》这部经典著作的崇敬之情。通过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智慧与神秘色彩的世界。
画山不似画,亦并难名山。
截然一壁立,错杂黑白斑。
松蘖根莫附,猿狖愁攀缘。
其余尽粗莽,矗矗惟撑天。
如斯观已止,无复瘴叠峦。
是谁摹其形,致令嗤米颠。
当时强不信,亲见始骇叹。
骇叹诧怪变,犹难命荆关。
我问山下人,奇丽方在前。
我乃相其背,庐峰非真颜。
便欲理轻策,阻我缘仍悭。
坐惜画山名,名画终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