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子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黄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濛濛。
荔子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黄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濛濛。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满足的境界。开篇“荔子有佳品,乃在府城东”直接指出了主题,荔枝作为美好事物位于城市之东。紧接着“我来方秀发,黄云几万重”则描绘了一种高洁脱俗的情景,诗人到达那里时正值头发整齐的时刻,而黄色的云朵层叠,如同诗人的心境一般高远。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表明即便未曾亲尝荔枝,但从远处就能感受到它的香气和色泽,仿佛已经融入了那些零落的花瓣之中。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不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品尝,就已经满足了内心的渴望。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则更深一步地表达了诗人通过凝视就能获得满足的心境,无需实际食用。这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于禅理的追求和理解。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人间一切如同梦幻,一旦转瞬即逝,身体与颜色皆归于虚空。这种出世的思考,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超然态度。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则是在探讨真实与否的意义,若将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视作真实,那么便可以享用千钟之美;但若认为这并非真实,那么真正的心灵饱满又从何而来?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刻思考。
最后“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濛濛”则是对前述一切的总结,无论是虚幻还是真实,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理解中,诗人站在高楼上,面对绵密的细雨,达到了心灵上的某种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写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对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
冀州以北健蹄马,一旦群嘶庐霍下。
睢阳不遇双貂公,总是开关迎拜者。
燎原燄燄春复春,不惟捧水惟益薪。
海门浪沸会稽坼,血泪交流草莽臣。
举手日边远与近,不知官守何人问?
仲连未即蹈东海,元亮至今尚东晋。
桃源深处无腥尘,依然平日旧衣巾。
拟学渔郎棹舟入,韩良宁忍终忘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