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尝宿此山,浮动待宜月。
劳人言逸韵,如秦视彼越。
想像入镜姿,自合离尘骨。
欲问圆缺中,花事几兴歇。
何尝宿此山,浮动待宜月。
劳人言逸韵,如秦视彼越。
想像入镜姿,自合离尘骨。
欲问圆缺中,花事几兴歇。
这首诗描绘了邓尉山的月色之美,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诗人以“何尝宿此山”开篇,似乎在表达对邓尉山的初次造访,但随即提到“浮动待宜月”,暗示山中景色与月色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飘渺的氛围。
接着,“劳人言逸韵,如秦视彼越”两句,通过对比“劳人”与“逸韵”,以及将邓尉山的景致与历史上的秦地和越地相比较,展现了诗人对这里独特韵味的欣赏和赞美。这里的“逸韵”不仅指自然景观的超凡脱俗,也暗含着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得以释放的意境。
“想像入镜姿,自合离尘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然物外的感受。诗人仿佛能将眼前的景致映入心中,化为镜中之像,这不仅是对外界美景的直观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暗示着与世俗的隔绝和精神的自由。
最后,“欲问圆缺中,花事几兴歇”则将目光转向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界的循环更迭。诗人试图在月圆月缺的变化中探寻生命的起伏与花开花落的规律,表达了对自然界永恒变化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浩瀚之间关系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