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藤缠挂傀儡山,山前山后阴且寒。
怪石丛箐巨龟卧,横根老干修蛇盘。
呦鹿成群觅仙草,捷猿结伴寻甘泉。
蕉叶为庐竹为壁,松皮作瓦棕作椽。
中有毛人聚赤族,喧作鸟语攀云端。
黔面文身喜跳舞,唐人头颅汉人奸。
或言嬴秦遣徐福,或言零丁洋贩船。
或言云南梁王后,或言日本荷兰传。
不识不知竟太古,以似以续为葛天。
薙发输饷归王化,女则学织男耕田。
人生大欲先饮食,此辈喜见汉衣冠。
我朝舆图轶千古,梯山杭海暨极边。
天之所生地所载,几希禽兽诚可叹。
吁嗟乎,此亦穷黎无告者,圣人仁政怀与安。
风藤缠挂傀儡山,山前山后阴且寒。
怪石丛箐巨龟卧,横根老干修蛇盘。
呦鹿成群觅仙草,捷猿结伴寻甘泉。
蕉叶为庐竹为壁,松皮作瓦棕作椽。
中有毛人聚赤族,喧作鸟语攀云端。
黔面文身喜跳舞,唐人头颅汉人奸。
或言嬴秦遣徐福,或言零丁洋贩船。
或言云南梁王后,或言日本荷兰传。
不识不知竟太古,以似以续为葛天。
薙发输饷归王化,女则学织男耕田。
人生大欲先饮食,此辈喜见汉衣冠。
我朝舆图轶千古,梯山杭海暨极边。
天之所生地所载,几希禽兽诚可叹。
吁嗟乎,此亦穷黎无告者,圣人仁政怀与安。
这首《生番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原始部落生活画卷,展现了清末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想象。
开篇“风藤缠挂傀儡山”,以自然景观的描写引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接着,“山前山后阴且寒”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寂与深邃。随后,诗人通过“怪石丛箐巨龟卧,横根老干修蛇盘”等细节描绘,展现了山林间的奇异景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与神秘色彩的世界。
“呦鹿成群觅仙草,捷猿结伴寻甘泉”两句,生动地刻画了鹿群与猿猴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它们寻找食物与水源,展现出原始森林中的和谐共生。接下来,“蕉叶为庐竹为壁,松皮作瓦棕作椽”描绘了部落居民简陋但充满智慧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适应能力。
“中有毛人聚赤族,喧作鸟语攀云端”一句,形象地描述了部落居民的生活场景,他们仿佛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有着相似的语言交流方式,生活在云端之上,充满了神秘与浪漫色彩。
“黔面文身喜跳舞,唐人头颅汉人奸”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特征,反映了对边疆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思考。接下来,“或言嬴秦遣徐福,或言零丁洋贩船”等句子,融入了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趣味性。
最后,“不识不知竟太古,以似以续为葛天。薙发输饷归王化,女则学织男耕田”表达了对原始部落生活方式的尊重与理解,以及对文明进程的思考。通过“人生大欲先饮食,此辈喜见汉衣冠”强调了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部落居民对汉族文化的接纳与学习。
“我朝舆图轶千古,梯山杭海暨极边。天之所生地所载,几希禽兽诚可叹”表达了对清朝疆域辽阔的自豪感,同时也对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赞叹。
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文明进程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
仙人所居在蓬岛,门前一色金明草。
玲珑楼阁十二层,层层但见绿云绕。
中有雪肤花貌人,手把芙蓉掩翠颦。
玉女侍妆环晓镜,青童持帚扫香尘。
银屏迤逦开双扇,传声将赴瑶池宴。
排空五色驾云车,短尾青龙奔似电。
九天謦咳落珠玑,偷看群仙笑语嬉。
群仙齐唱春归曲,惊醒游人尚未归。
《子夜》清歌歌且舞,天公亦解别离苦。
溪头开尽白菊花,春浅春深寂无语。
澄之不清淆不浊,一水遥遥隔芳躅。
长虹驾空石砺齿,兴来踏月深怀企。
几日离居鄙吝生,两心相印槃阿矢。
由来处士虚声尚,隐囊玉尘标清望。
论治要争伊吕先,抗怀宛在黄农上。
岂知家国误虚谈,正坐身心习疏放。
责实知谁副盛名,汪波千顷汝南清。
朝廷自著钩党籍,乡里终留月旦评。
角巾垫处停华毂,一见倾心写金玉。
对客谁夸御李来,入林岂信攀嵇独。
想见扶阑并辔游,渺渺烟波人上头。
赠芍已忘周岁月,题桥谁续汉春秋。
桥下丰碑作人语,似记前贤曾住处。
峻极嵩高入望遥,流水无声背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