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齐注海东头,使者河堤借箸筹。
岂有宣房沈白马,但闻蜀水斗苍牛。
地通鼍窟千寻浪,天入龙门万里流。
满眼藋蒿淮泗上,至今遗恨武安侯。
百川齐注海东头,使者河堤借箸筹。
岂有宣房沈白马,但闻蜀水斗苍牛。
地通鼍窟千寻浪,天入龙门万里流。
满眼藋蒿淮泗上,至今遗恨武安侯。
这首清代诗人陆锡熊的《读史(其一)》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与历史沉思的画面。首句“百川齐注海东头”展现了众多江河汇聚大海的壮观场景,象征着历史潮流的汇集。次句“使者河堤借箸筹”则暗指治水英雄如禹,以河堤使者身份筹划治水大计。
第三句“岂有宣房沈白马”,引用宣房工程(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典故,暗示即使有像宣防那样伟大的工程,也无法阻挡洪水的冲击,寓意人力有时难以抗衡自然之力。接下来的“但闻蜀水斗苍牛”进一步描绘了水势之猛,如同蜀地的激流与苍牛相搏。
“地通鼍窟千寻浪,天入龙门万里流”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水流之深广,仿佛连天地都为之震撼。最后一句“满眼藋蒿淮泗上,至今遗恨武安侯”,通过淮泗边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上那些未能妥善解决水患问题的权臣如武安侯的遗憾和批判。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寓言历史兴衰,表达了诗人对治水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僧逃寺已摧,唯馀旧堂殿。
颠倒但土木,彷佛昔所见。
山寒少阳燄,崖冷尽冰线。
曾无五六年,骤觉荒凉变。
遗基尚可登,一滴泉自溅。
忆昨淳熙秋,诸老所闲燕。
晦庵持节归,行李自畿甸。
来访吾翁庐,翁出成饮饯。
因约徐衡仲,西风过游衍。
辛师倏然至,载酒具殽膳。
四人语笑处,识者知叹羡。
摩挲题字在,苔藓忽侵遍。
壬寅到庚申,风景过如箭。
惊心半存没,历览步徐转。
回思劝耕地,尝著郡侯宴。
今亦不能来,草木漫葱茜。
人间之废坏,物力费营缮。
不如姑付之,猿鸟自啼啭。
士有未就驾,郡守身劝之。
君观汉诏中,有此勤恳词。
由来贤俊人,出处每委蛇。
譬彼未嫁女,深闺秀容姿。
施衿有所适,婉娈终自持。
汉俗尚如此,前世当可知。
勉哉策名者,不但好爵縻。
君臣有明义,行矣方自兹。
惟当秉高节,长副此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