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瓠子,浩如坤轴翻。
万家正甘寝,夜半为鱼鼋。
天子临塞河,冠盖如云屯。
畚锸不得施,议论空叫喧。
或云下流壅,建言疏海门。
穷年无效验,九州增垫昏。
我谓君大谬,当往治河源。
充耳不见省,哀此戢戢魂。
闻君疑且怒,欲语声复吞。
黄河决瓠子,浩如坤轴翻。
万家正甘寝,夜半为鱼鼋。
天子临塞河,冠盖如云屯。
畚锸不得施,议论空叫喧。
或云下流壅,建言疏海门。
穷年无效验,九州增垫昏。
我谓君大谬,当往治河源。
充耳不见省,哀此戢戢魂。
闻君疑且怒,欲语声复吞。
这首诗《河决》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对黄河决堤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治理黄河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首句“黄河决瓠子,浩如坤轴翻”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黄河决堤时的壮观景象,仿佛大地都被洪水翻转,形象地展示了洪水泛滥的严重性。接着,“万家正甘寝,夜半为鱼鼋”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洪水来临时人们生活的突然改变,从平静的夜晚生活瞬间变为与洪水抗争的紧张状态。
“天子临塞河,冠盖如云屯”描绘了皇帝亲临现场,众多官员聚集的场景,体现了对治理黄河问题的高度重视。然而,“畚锸不得施,议论空叫喧”揭示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工具无法使用,讨论也徒劳无功,反映了治理黄河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或云下流壅,建言疏海门”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疏通下游,但“穷年无效验,九州增垫昏”指出这种方法并未得到证实,反而导致了更大的灾难。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现有治理方法的质疑和对更有效策略的期待。
“我谓君大谬,当往治河源”是诗人直接表达的观点,他认为应该从源头着手解决黄河问题,而不是仅仅关注下游的治理。这体现了诗人对问题本质的深入洞察和对根本解决之道的追求。
“充耳不见省,哀此戢戢魂”表达了诗人对当局者忽视根本问题的不满和对受灾民众深切的同情。最后,“闻君疑且怒,欲语声复吞”则以一种无奈和矛盾的心情收尾,既表达了对治理黄河问题的担忧,又暗示了在当时政治环境下,个人意见难以被采纳的现实。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河决堤的灾难场景,更深刻地探讨了治理黄河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以及在面对自然灾难时人类智慧与行动的局限性。
放庵閒放学放翁,得画神貌适与同。
平生任天无宿物,不假战胜颜常丰。
年时比舍聚姻娅,我甫逾冠君方童。
何期垂暮挈子侄,还与割宅居西东。
顾予扈从滞渤碣,君尽日饮看霜枫。
杞忧屈问亦自哂,天纵不坠终梦梦。
昨来瞻觐退就我,积雪璀璀继以风。
围炉话旧间星相,寿夭齐视何穷通?
家山兵火勿复问,藏酝开瓮留一中。
从游邓尉恐无分,且共酒面灯前红。
苇湾昔再至,先雨后过晴。
重寻亦雨中,含泪花盈盈。
今来荷未出,雪尽葭始萌。
朋欢既一新,物态还迭更。
独喜八十翁,犹能守轩楹。
旧游数朝士,约略记姓名。
却怪非花时,命俦顾出城。
山春不可即,况更新堤横。
低徊壁上题,迤逦水次行。
喧寂各取适,宁复知衰荣?
将诗当禊序,俯仰谁无情?
何郎书画王郎酒,迟暮相怜兴不衰。
自昔忧天宁过计,只今思旧忍重披?
宣南老我巢痕觅,海上如君禊饮期。
留墨他年更成忆,改元宣统暮春时。
晓月尚挂户,趣起观操兵。
千骑空市出,铠仗初阳明。
今日西元日,岁例谁实程?
整旅将司令,大豪以众并。
亦如赴敌时,捆载随之行。
隆隆台炮作,枪队连珠鸣。
乐止忽雷动,欢呼群贺正。
卫民国所事,众志宁非城?
尚武乃有备,勖哉吾侨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