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三朝遗老九门前,又见承平大有年。

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史书元祐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

(0)
注释
三朝遗老:历经三朝的老臣。
九门前:城门前列队。
承平:天下太平。
大有年:丰收之年。
文母:指贤明的母亲或祖母。
忧勤:勤劳而忧虑。
化俗:改变风俗。
通天:闻名于世。
史书:历史记载。
元祐:宋哲宗年号。
三千牍:三千卷书。
坤成:赞美女性的颂歌。
蟠桃:神话中的仙桃,象征长寿。
献寿:献给长寿的人。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清浅:清澈浅水。
桑田:比喻沧海桑田,变化极大。
翻译
历经三朝的老臣在城门前列队,又见到天下太平,丰收之年来到。
文母的辛勤努力开始改变风俗,曾孙以仁爱孝顺闻名已传遍世间。
史书记载着元祐年间三千卷的功绩,音乐奏响赞美坤宁的第一篇章。
想要采摘蟠桃去献给长寿的君王,但蓬莱仙境的清澈浅水只如半个桑田般渺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理想化表达。首句“三朝遗老九门前”,九门指的是京城的九个城门,这里借用来描绘一幅宏大壮观的画面,"三朝遗老"则是形容那些历经多代、见证过多次政权更迭的老者。第二句“又见承平大有年”,承平指的是太平盛世,这里表达了对和平年代的向往。

接下来的“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则描写了一位母亲(文母)对子女的教导之勤奋,以及家族成员间的孝顺美德,这里的“已通天”暗示了这种美好的品质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中间两句“史书元祐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表达的是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与学习,以及音乐艺术的高度评价。其中,“元祐三千牍”是形容大量的史书记载,而“乐奏坤成第一篇”则强调了某一首乐曲(或文学作品)的杰出与完美。

末尾两句“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诗人表达了对长寿和吉祥的追求,以及对仙境般美好世界的向往。其中,“蓬莱”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岛,而“半桑田”则是描述一种宁静、纯净的自然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功力。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读王摩诘诗爱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用为韵赋古风十首亦皆物外事也·其二

仕宦五十年,所至不黔突。

取鱼固舍熊,挟兔那恨鹘。

退归息厌厌,谁敢书咄咄。

屋穿每茨草,驴瘦可数骨。

秋风忽已厉,落叶衬残月。

脱巾坐中庭,清冷入毛发。

(0)

斋中杂兴十首以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为韵·其八

扁舟东下峡,日月去若飞。

当时笔砚旧,久已晨星稀。

俊逸如伯浑,简诣如知几。

天高鬼神恶,回首万事非。

我欲溯黄牛,买屋居青衣。

九原不可作,哀哉谁与归。

(0)

夏日杂咏四首·其二

兀兀从谁语,??寄一床。不嗟头似葆,但苦汗如浆。

攲枕风生竹,钩帘日转廊。

非由静胜热,本体自清凉。

(0)

秋怀十首以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为韵·其六

小人方盛时,瓦砾视黄金。

及其大势去,或不遗一簪。

郿坞今尚存,遗戒岂不深。

所以栗里翁,惟蓄一素琴。

(0)

春日杂题六首·其六

蒲柳深复淡,桃李白间红。

东皇一税驾,万物酣春风。

烟村在何许,小屏团扇中。

一笑唤稚子,相扶上短篷。

(0)

幽居即事九首·其九

屏居江海涯,杳杳菰蒲深。

俯仰夏令中,泽国正多阴。

桑椹熟以紫,水鸟时遗音。

偶得一瓢酒,邻里聊相寻。

(0)
诗词分类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诗人
丁敬 包拯 范晔 屈复 洪升 慧远 丁日昌 钱俶 徐淑 萧泰来 张志和 神秀 薛昭蕴 韩崶 刘绘 陈克家 端木国瑚 朱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