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圣之清孰与齐,首山途便此凭跻。
为传公信及公达,底较辽西复陇西。
宋代何须锡圭冕,伊人本自视涂泥。
史迁慨羡青云士,未识浮名本稗稊。
得圣之清孰与齐,首山途便此凭跻。
为传公信及公达,底较辽西复陇西。
宋代何须锡圭冕,伊人本自视涂泥。
史迁慨羡青云士,未识浮名本稗稊。
这首诗通过对商末周初的伯夷和叔齐两位隐士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德和独立人格的推崇。诗中提到的“得圣之清孰与齐”,意在比较圣人的清高与伯夷、叔齐的清贫,强调了后者的独特之处。通过“首山途便此凭跻”描绘了他们选择远离尘嚣,隐居首山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决绝与超脱。
“为传公信及公达”一句,表达了对伯夷、叔齐公正无私、通达事理品质的赞扬。接下来的“底较辽西复陇西”,则以辽西和陇西两地的遥远来比喻伯夷、叔齐精神的深远影响,暗示其道德风范超越时空。
“宋代何须锡圭冕,伊人本自视涂泥”两句,对比了古代帝王给予的荣誉(锡圭冕)与伯夷、叔齐内心对物质的淡泊态度,强调了真正的高尚不在于外在的荣华,而在于内心的纯净和平静。
最后,“史迁慨羡青云士,未识浮名本稗稊”引用司马迁的话,表达了对伯夷、叔齐这类“青云士”的羡慕,同时也揭示出司马迁未能真正理解名声的本质,即名声不过是稻田中的稗草,易生易灭,远不如内在的品德重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颂扬,以及对物质与精神价值的辩证思考。
秦城啼楚鸟,远思更纷纷。
况是街西夜,偏当雨里闻。
应投最高树,似隔数重云。
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一身依止荒闲院,烛耀窗中有宿烟。
遍礼华严经里字,不曾行到寺门前。
问子青霞意,何事留朱轩。
自言心远俗,未始迹辞喧。
过蒙良时幸,侧息吏途烦。
簪缨非宿好,文史弃前言。
夕卧北窗下,梦归南山园。
白云惭幽谷,清风愧泉源。
十年兹赏废,佳期今复存。
挂冠谢朝侣,星驾别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