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山白阜谢无暇,举要称灵灵以泉。
九叠珍珠帘网地,掀开应见大罗天。
脉山白阜谢无暇,举要称灵灵以泉。
九叠珍珠帘网地,掀开应见大罗天。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寺八景之一的小九叠的壮丽景象。诗人以“脉山白阜谢无暇”开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山脉比作洁白的阜地,暗示其纯净无瑕之美。接着,“举要称灵灵以泉”,进一步强调了此处的灵气与清澈的泉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九叠珍珠帘网地”一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地面上的景物比作珍珠帘网,形象地展现了小九叠的层次感和珠光宝气的美感。最后,“掀开应见大罗天”则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神秘与神圣之美的向往,仿佛掀开这层帘幕,就能见到传说中的大罗天,充满了浪漫与幻想色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小九叠独特的自然景观,也融入了诗人对美好、神秘世界的向往之情,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摩云霄人不复见,高风独为今所羡。
西岭东偏旧草堂,七百年来陵谷变。
有苾刍誓斯受经,草堂彷佛图丹青。
灵隐山前天竺后,飞来小朵莲华层。
草堂住近呼猿洞,怪石嵌空树高耸。
三生台畔秋月凉,九曲亭边春水动。
真观慈云两寂寞,猿声夜向峰头落。
誓也溪翁白足徒,古人已矣今人作。
我昔年曾十三四,挟书晚出中峰寺。
一气走上莲花层,两脚跳梁若奔兕。
于今老大空看图,江城鸱坐胡为乎。
人间草堂何处无,只有西岭如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