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硎溪壑多分支,寒泉楼阁早弗寒。
独喜四柱称放鹤,犹存本色临荒山。
道人已往不复返,胎仙一去谁期还。
千年丁令致可笑,惜未忘情于世间。
支硎溪壑多分支,寒泉楼阁早弗寒。
独喜四柱称放鹤,犹存本色临荒山。
道人已往不复返,胎仙一去谁期还。
千年丁令致可笑,惜未忘情于世间。
这首诗描绘了放鹤亭周围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淡淡的哀愁。诗人以“支硎溪壑多分支,寒泉楼阁早弗寒”开篇,将放鹤亭所在的环境描绘得既幽静又充满生机,溪流分岔,泉水虽寒但楼阁却似乎早已经超越了季节的限制,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接着,“独喜四柱称放鹤,犹存本色临荒山”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放鹤亭独特之处的喜爱,以及对亭子所处荒山中依然保持其本质的感慨。四根柱子象征着放鹤亭的标志,而“本色”则暗示了亭子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状态,即使在荒山之中,也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道人已往不复返,胎仙一去谁期还”这两句则转向了对过往人物的怀念。道人(可能是指曾经在此修行或管理放鹤亭的人)已经离去,无法再回来,而传说中的胎仙(一种神话中的生物)也已消失,无人能预测其何时归来。这里蕴含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最后,“千年丁令致可笑,惜未忘情于世间”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丁令的评价,认为他虽然生活在千年之前,但并未完全忘却尘世的情感。这既是对丁令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所有历史人物乃至现代人的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总会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对过去的眷恋和对现实的牵挂。
整首诗通过描绘放鹤亭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以及对过往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深刻的感悟,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情感深沉而不失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