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
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
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
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
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这首诗《十四科头(其七)色空不二》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大师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色空、众生、智愚、善恶、因果等核心议题。
首先,诗中提到“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强调法性的本质是超越表象的,而众生往往被外在的色彩和形式所迷惑,创造出种种理论和观念。这反映了佛教对于追求真理不应受限于表面现象的深刻见解。
接着,“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一句,指出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同时也暗含了自我反省的必要性。这里“止观”指的是禅定与观照,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则表达了对未能理解佛法深奥真理的困惑,以及对最终达到永恒真理的渴望。这里的“真常”指的是佛教中的涅槃境界,即超越生死轮回的永恒状态。
“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这一句,以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为喻,讽刺了那些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却教导他人的人。这不仅适用于佛教修行,也广泛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指导与帮助行为。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揭示了人们常常在外表上表现善良,但在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贪婪、嫉妒等负面情绪。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行需要从内心做起。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对比了愚者和智者的不同心态,前者害怕地狱的惩罚,后者则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反映了佛教中对于因果报应的理解,以及对内心修养的重视。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强调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内心保持清净和平静的重要性。每一刻都是修行的机会,无需刻意寻找特定的场所或时间。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指出佛性和众生的本质是一体的,但众生因各自的行为和认知而产生了差异。这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平等与差异性的思考。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表达了去除贪、嗔、痴(三毒)的艰难过程,即使在修行之路上也会遇到挑战和困难。
最后,“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总结了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智者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即是佛性,而愚者可能更倾向于寻求外在的救赎或信仰。
整首诗以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宝志大师对于佛教教义的独到理解和深刻洞察,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白草原头日晻暧,田父锄田除野菜。
今年春到羁马城,麦花不生菜花生。
野人储无升斗米,户户提筐采春荠。
也知煮菜一饱难,伤心且缓须臾死。
城中胥隶何披猖,经过宝马争辉光。
白酒黄鸡不敢献,鞭箠嫚骂难遮防。
朝朝县令出厅事,县门仍挂恤民字。
上官不复采风谣,许君原是循良吏。吁嗟呼!
野人偷生守蓬麻,但愿满地麦花兼菜花。
敬亭如静女,姽婳有余态。
洞山如道流,吐纳成沆瀣。
阳羡连故鄣,居脽相负戴。
地灵草木异,云雾凝叆叇。
尤重罗嶰名,超轶绝流辈。
山气夕阳佳,风露非灌溉。
昨赋《绿雪诗》,莽卤乏清裁。
名流递赓唱,粲若珠百琲。
髯也实致师,拔戟成一队。
白甀题红签,细君自蒸焙。
朝来肯送似,秀色染眉黛。
下帘候鱼目,芳瓷露蟾背。
虽复遭水厄,颇亦浇垒块。
茶声正瑽琤,竹影交琐碎。
诗成遣长须,聊作三舍退。
君当贾余勇,吾衰鼓已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