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室中自有鬼神,倘鉴余少昧天良,甘为一钱誓死;
公堂上谁非父母,最怜尔难宽国法,苦从三木求生。
暗室中自有鬼神,倘鉴余少昧天良,甘为一钱誓死;
公堂上谁非父母,最怜尔难宽国法,苦从三木求生。
此联出自清代严保庸所撰写的《栖霞县署堂联》。通过这副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公正执法与仁爱之心的深刻思考。
“暗室中自有鬼神”,这句话暗示即使在无人知晓的黑暗角落,也存在着道德与正义的审视,强调了个人行为应始终遵循良知与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倘鉴余少昧天良,甘为一钱誓死”,如果一个人迷失了自己的良知,哪怕是为了区区一钱,也要坚决地立下誓言,表明自己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以此警示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动。
“公堂上谁非父母”,在公堂之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他人的父母,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被以对待自己亲人般的关怀和理解来对待。“最怜尔难宽国法”,在执行法律时,尽管心怀怜悯,但也不能轻易放宽国法,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妥协性。“苦从三木求生”,即使是在严苛的刑罚之下,人们仍然渴望生存,表达了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以及对人性深处的同情。
整副对联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公正与仁慈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于道德、公正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识破荣枯。万事俱忘,宴处村墟。
盖世功名,掀天富贵,不免被物驰驱。
叹南柯梦里,断送了、多少贤愚。这田庐。
算人人有分,谁肯归欤。
独余洒然脱颖,任运止逍遥,自在无拘。
蓑笠间堆,琴书高挂,活计冷淡潇疏。
向松间石上,吟风月、云水情摅。
伴清虚,枕烟霞高卧,真乐无余。
每日黄堂事了时,一心惟恐上楼迟。
发挥天地读周易,管领江山歌杜诗。
切戒吏来呈簿历,常邀客至共琴棋。
风流太守谁其似,半似元之半牧之。
君不见天上续弦胶,又不见海外切玉刀。
傍人错愕心自快,痕迹过眼无秋毫。
吴江先生淮海客,长篇大章歌落托。
白袍只作东土音,黑头曾射南宫策。
霜清水落芙蓉开,酒酣独上吴王台。
缄书右望寄飞鸟,乘风忽拟穿蓬莱。
人生相逢不在早,贾生太少颜生老。
兴来亦欲向西游,约君骑马阊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