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罢诸陵逐晓回,遥瞻旭日照金台。
香轮旋辗平沙软,仙旆晴披宿雾开。
秋色先从边塞老,山光还绕帝城来。
一官愿效山公启,三赋惭非杜甫才。
祀罢诸陵逐晓回,遥瞻旭日照金台。
香轮旋辗平沙软,仙旆晴披宿雾开。
秋色先从边塞老,山光还绕帝城来。
一官愿效山公启,三赋惭非杜甫才。
这首明代诗人郭谏臣的《晚发昌平望京师》描绘了祭祀完毕后返回时的景象。首句“祀罢诸陵逐晓回”,写清晨祭祀活动结束,诗人与众人从各陵墓归来,透出庄重的仪式感。接着,“遥瞻旭日照金台”描绘朝阳映照着京城的辉煌景象,象征皇权的威严。
“香轮旋辗平沙软”描绘车轮在柔软的沙地上缓缓滚动,散发出祭祀用的香气,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仙旆晴披宿雾开”则写晴空下,华丽的旌旗如仙人般展开,驱散了夜晚的雾气,显现出京城的清新气象。
“秋色先从边塞老”暗示了边关的秋意已深,与京城的繁华形成对比,展现出广阔的时空感。“山光还绕帝城来”进一步强调了山色与京城的紧密联系,仿佛连山光也依恋着皇家之地。
尾联“一官愿效山公启,三赋惭非杜甫才”,诗人以山涛自比,表达出对官场的谦逊态度和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省,表明自己希望能像山涛那样尽职尽责,但自认在诗歌创作上难以达到杜甫那样的高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京城的敬仰和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淮阴所佩剑,不审值何许。
佩剑以钓鱼,于义亦何取。
一日几垂竿,竿竿可几鲤。
乃至捐漂厨,庸以益渔腑。
我取鱼之剑,聊略为渔估。
即非百金资,可易数月黍。
渔也智绝伦,何独昧兹举。
肠饥乞可为,剑去何所仗。
之楚复之汉,渔并仗剑往。
可以负渔竿,踉蹡见刘项。
猝办恐后时,载质先出疆。
王郎不钓鱼,故亦无竿饵。
闻郎所持竿,贯以山中紫。
毫长一寸馀,竿只五寸止。
居则南狎越,行则北声燕。
淮阴剑三尺,郎剑五寸县。
归来报千金,漂母是何人。
封侯剑不取,却取钧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