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喜名山去不停,半鞭驰度两峰青。
飞来山鸟能言语,老去江梅尚典型。
溪女半扉撩倦客,野僧三肃上孤亭。
百滩流水苍烟上,倚尽斜阳且更听。
马喜名山去不停,半鞭驰度两峰青。
飞来山鸟能言语,老去江梅尚典型。
溪女半扉撩倦客,野僧三肃上孤亭。
百滩流水苍烟上,倚尽斜阳且更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间行旅图景,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
首联“马喜名山去不停,半鞭驰度两峰青”,以马儿欢快地奔向名山,半鞭策马疾驰过两座青山,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儿的喜悦与山峰的静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旅途中的生机与活力。
颔联“飞来山鸟能言语,老去江梅尚典型”,转而描写山中之鸟仿佛能言善语,江边的老梅依然保持着其高洁的风骨。这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界的生物以情感和智慧,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永恒之美。
颈联“溪女半扉撩倦客,野僧三肃上孤亭”,描绘了溪边女子轻启半掩的门扉,吸引着疲惫的旅人,而远处的野僧则恭敬地走上孤亭。这一场景温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同时也暗示了旅途中的偶遇与心灵的慰藉。
尾联“百滩流水苍烟上,倚尽斜阳且更听”,最后以百滩流水与苍烟相映成趣,夕阳西下时分,旅人倚靠在亭中,继续倾听这自然的声音。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沉醉与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鸟、梅、人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宁静、美好与哲思。
法相具诸相,宝方无定方。
突兀虎豹立,嵌空蛟龙藏。
入地转轮远,透天圆窦光。
何人凿混沌,掷弃官路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