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
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
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
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
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
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
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
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
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
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
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
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
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
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
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法修行中的真与俗、理与事、悟与迷的辩证关系。诗中法师的形象,既在理论上高谈阔论,宣扬佛法的甘露妙法,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未能做到言行一致,内心充满了对物质财富的贪恋,对世俗欲望的追求,这正是“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的写照。
诗中运用了“真妄”、“凡夫”、“四众”、“南座北座”等佛教术语,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法师在高座上谈论佛法,看似教化众生,实则内心并未真正摆脱世俗的束缚,反而更加执着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这正是“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的深刻揭示。
通过“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诗人描绘了一幅众多信徒围绕法师聆听教诲的场景,但这种表面的虔诚与内心的矛盾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出修行路上的普遍困境。“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分歧与冲突。
最后,“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等句子,直指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内心的贪婪、嗔恚、愚痴(三毒)的挑战,以及在世俗与真理之间找到平衡的艰难。
整首诗以寓言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佛法修行中的内在矛盾与外在挑战,以及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小园饶胜事,僮仆竞欢哗。
梅绽凌寒树,枝繁照水花。
病身俄勿药,诗思顿萌芽。
急报南邻友,新篘可当茶。
松行石磴两崎岖,此去长安路更迂。
底个官侬强健在,葛巾芒屩自骑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