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耿不寐,拥褐至宵阑。
苍茫曙月落,切戾晓风酸。
终朝长守馑,叠夜抱馀寒。
周道坦且直,弱命溘将殚。
灵台聊寄止,戚里岂馀欢。
思家无积敛,何以拯急难。
自怜耿不寐,拥褐至宵阑。
苍茫曙月落,切戾晓风酸。
终朝长守馑,叠夜抱馀寒。
周道坦且直,弱命溘将殚。
灵台聊寄止,戚里岂馀欢。
思家无积敛,何以拯急难。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何寘南所作的《答何秀才诗》。诗中描绘了诗人深夜难眠,独自拥被至天明的情景。诗人通过描述清晨的月落与寒风,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忧虑,展现了其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首句“自怜耿不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难以入眠。接着,“拥褐至宵阑”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的情景,表现了其孤独与寂寞。随后,“苍茫曙月落,切戾晓风酸”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悲苦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楚与哀伤。
“终朝长守馑,叠夜抱馀寒”则揭示了诗人长期处于贫困、寒冷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不易。而“周道坦且直,弱命溘将殚”两句,虽然表面上是在描述道路的平坦与直行,实则是暗喻诗人命运的坎坷与脆弱,预示着生命的尽头即将来临。
“灵台聊寄止,戚里岂馀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寄托的渴望,以及在世俗社会中找不到真正欢乐的无奈。最后,“思家无积敛,何以拯急难”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家庭的思念与担忧,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力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努力。
崧高二王德,丰水数世仁。
一心千古脉,一气三才根。
人言通德门,封培知几春。
陵州不尽用,雍国非全神。
厥美钟在季,鲁殿岿然存。
谁知中兴主,流泽被子孙。
是用遗一老,为社稷万人。
三朝典刑旧,四海观听新。
自公镇西南,威声憺胡虏。
弃地遄归疆,馀民亦安土。
便当度双剑,建大将旗鼓。
进贤黜不衷,讨贰诛失伍。
增屯御骄卒,募耕实边圄。
堂堂当道卧,一勇销百侮。
愿公排群议,释我分外虑。
上流屹长城,却归辅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