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高二王德,丰水数世仁。
一心千古脉,一气三才根。
人言通德门,封培知几春。
陵州不尽用,雍国非全神。
厥美钟在季,鲁殿岿然存。
谁知中兴主,流泽被子孙。
是用遗一老,为社稷万人。
三朝典刑旧,四海观听新。
自公镇西南,威声憺胡虏。
弃地遄归疆,馀民亦安土。
便当度双剑,建大将旗鼓。
进贤黜不衷,讨贰诛失伍。
增屯御骄卒,募耕实边圄。
堂堂当道卧,一勇销百侮。
愿公排群议,释我分外虑。
上流屹长城,却归辅明主。
崧高二王德,丰水数世仁。
一心千古脉,一气三才根。
人言通德门,封培知几春。
陵州不尽用,雍国非全神。
厥美钟在季,鲁殿岿然存。
谁知中兴主,流泽被子孙。
是用遗一老,为社稷万人。
三朝典刑旧,四海观听新。
自公镇西南,威声憺胡虏。
弃地遄归疆,馀民亦安土。
便当度双剑,建大将旗鼓。
进贤黜不衷,讨贰诛失伍。
增屯御骄卒,募耕实边圄。
堂堂当道卧,一勇销百侮。
愿公排群议,释我分外虑。
上流屹长城,却归辅明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为四川制置使李侍郎所作的寿诗,表达了对李侍郎高尚品德和卓越政绩的赞美。首联“崧高二王德,丰水数世仁”以崇山峻岭比喻李侍郎的美德,如同高山流水般世代相传的仁爱。接下来的诗句强调了李侍郎的一心为公,他的德行深深植根于天地人三才之中。
“人言通德门,封培知几春”赞誉其德行深入人心,犹如春天般长久。然而,诗中也暗示了李侍郎并未得到充分的任用,“陵州不尽用,雍国非全神”,暗指他在之前的官职中未能完全发挥才能。然而,他的美德在季末时显现,如同鲁殿般屹立不倒。
“谁知中兴主,流泽被子孙”表达了对李侍郎作为中兴之臣的期待,认为他的恩泽将惠及后世子孙。诗人希望李侍郎能继续为国家效力,如“是用遗一老,为社稷万人”,并称赞他治理有方,使得边境安宁,人心安定。
“三朝典刑旧,四海观听新”赞扬李侍郎在历任朝廷中保持一贯的公正,且其政策新颖,受到四方百姓的瞩目。接着,诗人描述了李侍郎在西南地区的威望,以及他平定胡虏、恢复疆土的功绩。
最后,诗人恳切地请求李侍郎能够排除异议,解决自己的忧虑,并继续作为国家的长城,辅佐明主。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对李侍郎的敬仰与期望。
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
清洛晓光铺碧簟,上阳霜叶剪红绡。
省门簪组初成列,云路鸳鸾想退朝。
寄谢慇勤九天侣,抢榆水击各逍遥。
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
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
是时三月半,花落庭芜绿。
舍上晨鸠鸣,窗间春睡足。
睡足起闲坐,景晏方栉沐。
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
饥来恣餐歠,冷热随所欲。
饱竟快搔爬,筋骸无检束。
岂徒畅肢体,兼欲遗耳目。
便可傲松乔,何假杯中渌。
新妆可怜色,落日卷罗帷。
炉气清珍簟,墙阴上玉墀。
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向晚多愁思,闲窗桃李时。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
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