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于一身现千手眼。
明乎无所不照,无所不明。
东山老汉,不免随泥作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悲菩萨。
此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于一身现千手眼。
明乎无所不照,无所不明。
东山老汉,不免随泥作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悲菩萨。
这首诗《观音真赞(其一)》由宋代僧人释慧空所作,是对观世音菩萨的赞美。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观世音菩萨的神威与慈悲,展现出其洞察万物、普渡众生的非凡能力。
“此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开篇即点明观世音菩萨通过听闻、思考和修行,达到了心神合一的境界,暗示其智慧与修为的深厚。
“于一身现千手眼”,形象地描述了观世音菩萨拥有千手千眼,象征着其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洞察力和救助能力,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明乎无所不照,无所不明”,进一步强调了观世音菩萨的智慧与洞察力,无论世间何事,皆能明察秋毫,无所遗漏。
“东山老汉,不免随泥作佛”,这一句以东山老汉随波逐流,最终也成为了佛的形象,暗喻了观世音菩萨的影响力之广,连平凡的老汉也能被其精神所感化,成为信仰的一部分。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悲菩萨”,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敬之情,称其为“大慈悲菩萨”,强调了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伟大品质。
整首诗通过对观世音菩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神威,更体现了其慈悲济世的精神,是对于观世音菩萨的崇高颂扬。
秋光潇洒,正清江收潦,芙蓉写颊。
扇影辞人凉入苧,叹故国经时别。
月皎风凄,梦回花谢,多少乡情切。
凭高对酒,幽怀几度凄结。
无奈窗户萧条,闲情冷落,篆缕销金鸭。
客梦悠悠何日了,旧恨新愁万叠。
病骨支离,年华屡换,罗袖长啼血。
可怜双鬓,应知一夜堪镊。
细雨羃寒烟。怀人昼似年。倦抛书、且自闲眠。
已自工愁愁未了,又遇此、作愁天。剩冷恋吴绵。
孤红瘦可怜。泪珠浓、弹碎云笺。
玉笛一声春去也,春恨在、两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