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起南州不出兵,守攻一切付诸僧。
便将焚诵为无益,争奈战征非所能。
佛法自兹看扫地,吾徒谁复辨坚冰。
白头归就儒冠老,饮水茅檐乐曲肱。
贼起南州不出兵,守攻一切付诸僧。
便将焚诵为无益,争奈战征非所能。
佛法自兹看扫地,吾徒谁复辨坚冰。
白头归就儒冠老,饮水茅檐乐曲肱。
这首诗反映了元代诗人廖大圭对于社会动荡时期佛教僧侣被委以守城重任的讽刺和感慨。首句"贼起南州不出兵"直接点出战乱发生,但官军并未及时出兵,显示出统治者的无能。接下来的"守攻一切付诸僧"则揭示了僧侣在这样的困境下被迫承担起本不属于他们的军事职责。
诗人认为,即使僧侣们试图通过诵经祈祷来平息战事,"焚诵为无益",这表明他们对此感到力不从心,战争并非仅凭信仰就能解决。"佛法自兹看扫地"表达了对佛法威严的失落感,暗示佛教在乱世中的无力保护。
最后一句"吾徒谁复辨坚冰","吾徒"指代僧侣,"坚冰"象征困难和挑战,意味着在这样的局势下,连僧侣也无法辨别出路,更无法改变现实。结尾"白头归就儒冠老,饮水茅檐乐曲肱"则以个人的退隐生活作结,诗人选择回归田园,以读书和简朴生活自得其乐,体现出对乱世的无奈与超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既批判了时政,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东瀛眉史,数今时,裙钗首屈一指。
习礼明诗,争道是,绛帐髯僧弟子。
笔仿簪花、才工咏絮,道韫差堪拟。
幽情无限,苦处难与谈起!
惜汝碧玉华年,红颜薄命,泪暗弹江水。
翠袖春耐冷,作客嘉禾旧里。
鸳度金针、虫雕铁笔,四海谁知己?
少年薄倖,美人休矣!休矣!
荏弱孱躯,温柔细语,劫风吹远。
中宵酒渴,梦里时时错唤。
算穷途相依半生,怕人刚叩情深浅。
唱一篇哀些,人间天上,可能听遍?春短,知难恋。
更苦是难逢,夜台鱼雁。百年有几?我亦无多时返。
问天天山檗涧松,死生流转何处见?
最凄凉女哭儿啼,乍彻灵床饭。
生本青莲界。自翻来、几重愁案,替谁交代。
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
收拾起、断脂零黛。
莫学兰台愁秋语,但大言、打破乾坤隘。
拔长剑,倚天外。人间不少莺花海。
尽饶它旗亭画壁,双鬟低拜。
酒散歌阑仍撒手,万事总归无奈。
问昔日、劫灰安在。
识得无无真道理,便神仙、也被虚空碍。
尘世事,复何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