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有灵泉泉有龙,高僧深隐梵王宫。
云林百里如屏障,安乐山西一望中。
池有灵泉泉有龙,高僧深隐梵王宫。
云林百里如屏障,安乐山西一望中。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水画卷。诗人赵抃以“池有灵泉泉有龙,高僧深隐梵王宫”开篇,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灵泉之水与龙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而高僧隐居于梵王宫则赋予了这片山水以精神的深度。接下来,“云林百里如屏障,安乐山西一望中”两句,通过广阔的云林和远处的安乐山,展现了宏大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站在高处,视野开阔,心胸宽广。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赵抃作为宋代的官员兼诗人,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首《登安乐山塔》也不例外,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愿望。
惠山天下第一泉,阳羡百草不敢先。
二绝独与端石便,不受翠铁黄金煎。
古来风韵擅玉川,日高丈五犹打眠。
山中旧事今不然,石铫不在坡炉塼。
伯机卓荦美少年,好官不做自取廉。
床头月俸无一钱,手续陆羽经二篇。
我有片石出古端,瓜师斲成无脚铛。
为君置之书几边,自汲活水烹新烟。
不待七碗肌骨仙,飞去玉皇香案前。
天公高高望眼穿,百姓堕落深深渊,无人敢说江南天。
粤从动静极互根,裂为二气分五行。
未有二气先有理,理与气合人物生。
人惟禀得天地气,故为耳目形口鼻。
人惟禀得气之理,故为仁义为礼智。
气为人形理为心,同是水木火土金。
今人问气不问理,茫茫只向天外寻。
人而不仁木已死,不须更论败在子。
人而薄义金已伤,如何却说生在巳。
无礼无智水火灭,不忠不信土气绝。
人于心上斩了根,是气安从有萌檗。
出门一笑逢星翁,谈天议论迥不同。
若能论气又论理,太极只在挑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