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纸上诵糟粕,释子舌端谈葛藤。
道在湛然方寸地,不知深造有谁能。
书生纸上诵糟粕,释子舌端谈葛藤。
道在湛然方寸地,不知深造有谁能。
这首诗通过对比书生与释子的言行,揭示了对知识和智慧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书生专注于纸上的知识,却可能忽视了知识的精髓;释子则以言语探讨哲理,但可能陷入繁琐的辩论中。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真正智慧的追求,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深刻的理解,而非外在的知识积累或表面的辩论。诗中“道在湛然方寸地”一句,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纯净与深远,暗示了真正的智慧源于内心深处的洞察与领悟。最后一句“不知深造有谁能”,则流露出对能深入理解并实践这种智慧之人的深深敬仰与渴望。整体而言,这首诗富有哲理,引导读者思考知识与智慧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实现真正的智慧。
岁华摇落江头树,客子漂流海上萍。
尽染缁衣无复素,空留白眼为谁青。
对床便可供高卧,把酒何妨吊独醒。
太息此心徒炯炯,奈何余发已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