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弦旧俗重三韩,巡狩当秋取便看。
璧水圆流萦捺钵,玉山直影矗枪竿。
风前落叶萧萧下,霜后平莎渐渐乾。
获鹿较于北塞美,寝门特进劝加餐。
控弦旧俗重三韩,巡狩当秋取便看。
璧水圆流萦捺钵,玉山直影矗枪竿。
风前落叶萧萧下,霜后平莎渐渐乾。
获鹿较于北塞美,寝门特进劝加餐。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乾隆皇帝在秋季狩猎时的情景,展现了皇家的壮观场面与自然风光的融合。
首联“控弦旧俗重三韩,巡狩当秋取便看”,开篇点明了狩猎的传统习俗,以及在秋天进行巡视狩猎的便利性。这里“三韩”泛指朝鲜半岛,体现了乾隆对边疆事务的关注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颔联“璧水圆流萦捺钵,玉山直影矗枪竿”,进一步描绘了狩猎场景的壮丽。璧水环绕,如圆环般流淌,映衬着捺钵(古代游牧民族的营地)的景象;玉山之巅,直立的枪竿仿佛是山峰的延伸,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威严的氛围。
颈联“风前落叶萧萧下,霜后平莎渐渐乾”,转而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秋风中,落叶纷纷飘落,展现出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霜降之后,平沙逐渐干燥,预示着冬季的来临。
尾联“获鹿较于北塞美,寝门特进劝加餐”,则表达了对狩猎成果的赞美,并暗示了对狩猎者的关怀。通过比较北方边塞的狩猎之美,强调了狩猎活动的重要性;同时,寝门特进(即特别安排休息)并劝导狩猎者注意饮食,体现了乾隆对狩猎者的体恤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对狩猎活动的热爱和对边疆事务的关注,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狩猎场面的壮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追求。
仲秋秋阴合,壁落走鼯鼠。
彻宵风雨骤,平地生洲渚。
莫辨路与溪,庐舍失处所。
净林古梵屋,木佛岂得禦。
当门金刚恶,兹复化何许。
方丈九旬僧,足废不能举。
徘徊想旧历,突突起沙屿。
遗关茁芝菌,卧竹压麻苧。
山民穷无告,谋食屡多阻。
三乡凡几户,竟堕鱼鳖侣。
伤痛李生迂,捲尽牌头墅。
独慨虚浮身,昏迷怯幽伫。
上流未偃戈,战血冱荆楚。
近畿天示儆,岁月不我与。
就食难下咽,酸恨彻心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