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
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
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这首明代宁献王的《宫词一百七首(其八)》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面。首句“忽闻天外玉箫声”,以“忽闻”二字,传达出诗人意外且惊喜的感受,仿佛天籁之音从遥远的天际飘然而至。"玉箫声"则暗示了乐声的清脆悦耳和仙气十足,与皇宫的宁静环境形成对比。
接下来,“花下听来独自行”,诗人独自在花丛中聆听这美妙的箫声,画面感强烈,孤独而专注。"花下"增添了诗意的氛围,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园林之中。
“三十六宫秋一色”,诗人巧妙地将季节转换为皇宫的景象,暗示了宫墙之内虽是秋天,但因箫声的点缀,似乎连秋天的颜色都变得和谐统一。"三十六宫"则暗指皇宫的宏大和深邃。
最后,“不知何处月偏明”,以月光的明亮反衬出箫声带来的独特魅力,让人产生遐想,不知这美妙的音乐是从哪个宫殿的角落传出,月光为何偏偏在那里格外明亮。此句留白,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皇宫夜色中的神秘与宁静,以及音乐带来的超凡脱俗之感。
天时不可必,水旱何能齐。
惟此饥溺心,黔黎想共知。
屡敕守牧臣,毋诩丰亨词。
苟存文饰意,有司职遂亏。
一遇赈恤行,宁滥毋或遗。
今年被恩早,连接甘膏滋。
王畿千里间,盈陇翠色披。
所愿遍寰宇,时若皆如兹。
而奈南北殊,如愿安可希。
豫省苦春旱,封章早阅批。
自此望洛云,戚戚常在怀。
每对时雨降,卜度凝双眉。
知近而忘远,彼民其恃谁。
首夏月将望,嘉音自南来。
连朝盈尺沾,芒种刚及期。
禾黍既种袖,麦收仍半之。
真堪喜不寐,益励乾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