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涛激石响,流水无尽时。
落日悬大树,往来照别离。
我车既已殆,我马亦已疲。
河梁不可见,伥伥将何之。
进退两艰难,踯躅水之湄。
行人招舟子,相望隔一涯。
南风打双桨,逆浪来迟迟。
过客争渡喧,或遗白接离。
临深凛庭训,舟船防崄巇。
任人更杂踏,独立终游移。
舟子向我道,履险常如夷。
几见恶风浪,祸及弄潮儿。
舟子致殷勤,步履相扶持。
摄衣与褰裳,水性素不知。
未除酸腐气,嘲笑又奚辞。
昔过乌溪桥,桥长命如丝。
今渡乌溪舟,舟小使人悲。
转瞬通隔岸,前村露酒旗。
回首望故乡,空歌长相思。
风涛激石响,流水无尽时。
落日悬大树,往来照别离。
我车既已殆,我马亦已疲。
河梁不可见,伥伥将何之。
进退两艰难,踯躅水之湄。
行人招舟子,相望隔一涯。
南风打双桨,逆浪来迟迟。
过客争渡喧,或遗白接离。
临深凛庭训,舟船防崄巇。
任人更杂踏,独立终游移。
舟子向我道,履险常如夷。
几见恶风浪,祸及弄潮儿。
舟子致殷勤,步履相扶持。
摄衣与褰裳,水性素不知。
未除酸腐气,嘲笑又奚辞。
昔过乌溪桥,桥长命如丝。
今渡乌溪舟,舟小使人悲。
转瞬通隔岸,前村露酒旗。
回首望故乡,空歌长相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乌溪时的复杂心情和所见所感。开篇“风涛激石响,流水无尽时”以自然景象起笔,渲染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落日悬大树,往来照别离”一句,通过夕阳与大树的映衬,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人生的离别与变迁。
“我车既已殆,我马亦已疲”两句,诗人以自身驾车骑马的经历,表达了旅途劳顿的感受,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渡河行动做了铺垫。“河梁不可见,伥伥将何之”,在无法见到渡口的情况下,诗人感到迷茫和无助,预示着即将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进退两艰难,踯躅水之湄”描绘了诗人面对渡河的犹豫与挣扎,体现了内心的矛盾和不安。“行人招舟子,相望隔一涯”则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虽有距离,但互助之心犹存。
“南风打双桨,逆浪来迟迟”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增加了渡河过程的难度和紧张感。“过客争渡喧,或遗白接离”描述了渡河时的热闹场景,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相互帮助。
“临深凛庭训,舟船防崄巇”提醒人们在渡河时要谨慎小心,体现了对安全的重视。“任人更杂踏,独立终游移”表现了诗人独自面对困难时的孤独与挣扎。
“舟子向我道,履险常如夷”通过舟子的话语,传递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智慧。“几见恶风浪,祸及弄潮儿”警示人们在面对危险时要保持警惕,避免悲剧发生。
最后,“舟子致殷勤,步履相扶持”体现了舟子的热心帮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摄衣与褰裳,水性素不知”表明诗人对水性的无知,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未除酸腐气,嘲笑又奚辞”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自我反思。
“昔过乌溪桥,桥长命如丝。今渡乌溪舟,舟小使人悲”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经历,表达了对变化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转瞬通隔岸,前村露酒旗”描绘了渡河后的景象,预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回首望故乡,空歌长相思”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渡河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怀。它不仅是一次渡河的经历记录,更是对人生旅程中挑战与成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