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其八》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其八》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古风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

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

(0)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八章,名为“明本际不可得”,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全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本质、苦乐、因果、解脱等佛教核心议题。

诗中首先提出“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思考,指出在生命的深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存在,真正的生命意义并非显而易见,需要深入探索和领悟。

接着,“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强调了知识与理解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智慧的洞察,才能发现生命的清净与微妙,这并非寻常之事。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这一句揭示了知与不知、苦与乐之间的相对性,指出它们都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真正的慈悲之心,能够超越这些表面的差异。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指出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迷失,追求无尽的欲望和执着,而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无为,即放下执念,顺应自然。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提醒人们,试图强行追求无为的状态,反而会陷入痛苦和疲惫之中,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进一步阐述了苦与乐、生与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它们如同火焰的响声,既存在又瞬息即逝,无法完全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强调了认识到内心的真实状态,即无隔阂、无束缚,是摆脱生死轮回的关键。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指出内心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所有修行的法则,即八万四千法门,意味着通过内心的觉醒,可以达到全面的解脱。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强调了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不应过于高傲或恐惧,而应保持中道,避免极端。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最后,诗人以疑问的方式,引导读者反思,在一切法的本质中,是否真的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世人急切地追求着什么?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总结了人生的旅程充满挑战,内心的探索更是艰难,但正是这种探索,让生命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表达了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觉悟,认识到贪欲和嗔恨才是通往解脱的障碍,而非遥远的佛国。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思、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解脱的道路以及内心的觉醒,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本院南新辟三圃

圣门学为圃,人皆陋樊迟。

借问玉堂客,筑圃将奚为。

儒冠安淡薄,志不图甘肥。

苦硬根可咬,酸齑味可知。

在贵不忘俭,藿食固所宜。

大哉君子心,所存应在兹。

苟能充此志,堪作和羹资。

试我盐梅功,济彼闾阎饥。

孰云谋生计,日夕勤敷菑。

不有公仪休,拔弃园中葵。

(0)

重过北院

幽僻禅房又独来,窗边襟抱静中开。

薰风爽气飘晴幔,绿树浓阴转午台。

(0)

金沙杂诗·其十二

共诧金沙胜,衣冠日日来。

高情知好德,薄分愧非才。

绿水春光动,青山霁景开。

樯头宾不顾,端似舞雩回。

(0)

宿散花轩乡人索诗

野水荒洲宿散花,乡心羁思共天涯。

明朝再得东风便,去住留诗属及瓜。

(0)

次前韵寄示儿

到处虚名动士林,平生孤负秉彝心。

过情却更忧吾子,新造从兹冀日深。

(0)

奉陪天使金陵王侯游山十首·其九萝溪重庆亭

雪窗萤案饱储书,两沐旌旗奉使车。

请赋新亭留胜迹,画檐高映绿萝居。

(0)
诗词分类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诗人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梅之焕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