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西子比西湖,此日凭栏一吊苏。
楼外江山依旧在,湖中歌舞几时无。
自怜白发千茎短,徒有丹心一寸孤。
归去九重如赐问,萧条今日在三吴。
谁将西子比西湖,此日凭栏一吊苏。
楼外江山依旧在,湖中歌舞几时无。
自怜白发千茎短,徒有丹心一寸孤。
归去九重如赐问,萧条今日在三吴。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刘大夏所作,名为《六月三日登净寺望西湖》。诗中以西湖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苏轼的缅怀与感慨。
首句“谁将西子比西湖”,以古代美女西施与西湖相提并论,引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接着,“此日凭栏一吊苏”点明了诗人登高远眺西湖的同时,也追思起历史上的伟大文人苏轼,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楼外江山依旧在,湖中歌舞几时无”两句,描绘了西湖边楼台林立、江山不改的景象,同时也暗含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与对当下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自怜白发千茎短,徒有丹心一寸孤”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面对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孤独,诗人感叹自己虽有赤诚之心,却难以改变现状,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哀愁。
最后,“归去九重如赐问,萧条今日在三吴”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与担忧。他希望朝廷能够给予关注,同时预见到自己的未来可能会是孤独与落寞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尝闻陶隐居,烧丹白云岭。
所志在神仙,不落死生境。
至今岭边人,相传事幽屏。
出门见县吏,退避匿形影。
君今往治之,顺俗须清静。
勿求上官知,而乃事威猛。
威猛民不堪,举目视前阱。
譬如汲浅井,不烦用修绠。
又如煮小鲜,不烦用牛鼎。
鼎大火易燔,绠长势难整。
清静两言中,味之觉隽永。
落日遍草色,游子入沛乡。
如何缅兹土,能令心慨慷。
道逢守津吏,问客来何方。
一为陈风俗,三叹久傍徨。
前者贰尹家,会客具酒浆。
遣吏出市物,吏私入己囊。
尹讯卑以纡,吏言伉以张。
回身赴入河,尹慑亲扶将。
矫矫鸷悍风,重忿复轻亡。
由来英雄气,傥荡出芒砀。
余听此言立,侧想《大风》章。
抚剑一为歌,春宇无精光。
原野厉长飙,飞鸟不遑翔。
瞿瞿蟋蟀叹,悽恻感陶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