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游宿遍名蓝,紫柏禅师奉麈谈。
受记可称千佛一,论文曾许两都三。
应将绮语卑江左,直溯宗风自岭南。
莫讶绳床留半席,庭前树子早同参。
当年游宿遍名蓝,紫柏禅师奉麈谈。
受记可称千佛一,论文曾许两都三。
应将绮语卑江左,直溯宗风自岭南。
莫讶绳床留半席,庭前树子早同参。
此诗《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七)》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展现了对友人陈仲醇的深厚情谊与对其高尚人格的赞美。
首句“当年游宿遍名蓝”,描绘了陈仲醇游历四方,访遍名山大川的情景,暗示其广博的见识和高远的志趣。“紫柏禅师奉麈谈”则点出陈仲醇与高僧紫柏的交往,显示其与佛教文化的深厚联系,以及在精神层面的追求。
“受记可称千佛一,论文曾许两都三”两句,高度赞扬了陈仲醇在佛法领悟上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将他比作千佛中的一个,强调其在佛法领域的独特地位;同时,以“两都三”形容他在文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和深刻见解。
“应将绮语卑江左,直溯宗风自岭南”进一步揭示了陈仲醇在文学风格上的追求与创新,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华丽辞藻,而是追溯到岭南地区,寻找更为质朴、真挚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文化视野。
最后,“莫讶绳床留半席,庭前树子早同参”表达了诗人对陈仲醇居住环境的赞赏,以及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肯定。通过“绳床”这一简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陈仲醇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而“庭前树子早同参”则寓意两人早年即已结缘,共同探讨人生与学问,友情深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陈仲醇生活经历、精神追求、文学成就及个人品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间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追求。
三时收功还朔易,百川敛盈归海㡿。
谁将苍龙挂秋汉,宇宙中间卷无迹。
人情易感变中化,达者常观消处息。
向来未识梅花时,绕溪问讯巡檐索。
绝怜玉雪倚横参,又爱青黄弄烟日。
中年易里逢梅生,便向根心见华实。
候虫奋地桃李妍,野火烧原葭菼茁。
方从阳壮争门出,直待阴穷排闼入。
随时作计何大痴,争似此君藏用密。
人官天地命万物,二实五殊根则一。
囿形辟阖浑不知,却把真诚作空寂。
亭前拟绘九老图,付与人间子云识。
少年不识棋,但见剥剥琢琢更相围。
有人指授予,冲关夺角劫复持。
少年不识星,但见腷腷膊膊还如棋。
亦有告予者,缩赢伏见元有期。
七年五溪读书暇,时把二事相悦怡。
久之剨然悟,是閒有数人不知。
三百六十一棋子,此是乾策藏其奇。
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星,若以三十六乘之。
乘之既尽除坤策,恰与棋数无参差。
此理极精密,归后不复思。
罗生挟二长,过我泸之湄。
恍如著我五溪上,欲与之语无閒时。
此须静观乃有得,而我家住西山西。
生揣我,何时归。
二气同一根,本体浩兮渊。
可见川上逝,未发心下泉。
真机亡停息,果剥根长鲜。
定理亡将迎,尘境地自偏。
形神既外发,何者操其权。
芸芸万感通,存处元寂然。
一物一太极,不间大小年。
随处无亏缺,井居而用迁。
至人配天德,知周物之先。
学者事何事,省察于眇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