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今忽六旬翁,尚忆无人鬼啸风。
三岁棘闱悬造化,两时饭鼓老英雄。
致身卿相谈何易,责备春秋论亦公。
磨灭山林心不愧,岂无穷者胜于通。
小儿今忽六旬翁,尚忆无人鬼啸风。
三岁棘闱悬造化,两时饭鼓老英雄。
致身卿相谈何易,责备春秋论亦公。
磨灭山林心不愧,岂无穷者胜于通。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州学遇刘元煊胡子游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思往事的诗歌。
首句“小儿今忽六旬翁”表明诗人已是年逾六十之人,回忆起过去的种种经历,如同无人时的鬼啸风一般,让人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接着,“尚忆无人鬼啸风”更强化了这种情怀。
“三岁棘闱悬造化,两时饭鼓老英雄”则是对个人经历的一种回顾,表明诗人自幼聪颖过人,如同悬挂在棘闱之中等待成长的奇花异草,而“两时饭鼓老英雄”则可能是在指代自己年轻时的英勇行为或是对某位英雄人物的怀念。
“致身卿相谈何易,责备春秋论亦公”一句,诗人表达了对于人生交往和历史评价的深刻认识。"致身卿相"意味着要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而这一点并非易事;"责备春秋"则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批评,这种批评也需要公正。
最后,“磨灭山林心不愧,岂无穷者胜于通”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磨灭山林"可能是指时间对自然景物的侵蚀,而“心不愧”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坦然和自信;"岂无穷者胜于通"则是在探讨生活中的困顿与成功,表明有时那些在世俗眼中看似失败的人生,反而拥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位老年诗人对于个人经历、人生哲理以及历史评价的深刻反思。通过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名的生命智慧。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
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
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
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
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
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