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禅窟畔好高树,三静境中皆白云。
己翻瞿昙内外典,更礼茅家大小君。
栖禅窟畔好高树,三静境中皆白云。
己翻瞿昙内外典,更礼茅家大小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林修行图景。"栖禅窟畔好高树",诗人赞美禅窟边的参天大树,暗示了环境的清幽与修行者的隐逸生活。"三静境中皆白云"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寂静与超凡,云雾缭绕,仿佛与世隔绝,增添了禅意的氛围。
"己翻瞿昙内外典",诗人提到自己已经深入研读了佛教经典,如《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瞿昙为释迦牟尼的姓氏),表达了对佛法的精进和领悟。"更礼茅家大小君"则是对茅屋主人的敬意,可能指的是茅屋中的修行者或是禅师,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智慧和德行的尊崇。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写景和自述,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内心宁静和精神追求的崇尚。
轩裳定浮云,于人竟何得。
不如饱诗书,颇似勤播植。
丰凶纵有时,穮蓑无倦色。
会须酬高廪,何用遽枉尺。
我观徐夫子,六艺自警饬。
肯回少年驾,闭户志匪石。
弹冠岂不好,恐遂林泉隔。
一朝堕世网,顿判云间翮。
曲高和自寡,得丧相什伯。
愿子保岁寒,功名当远索。
俯首簿书间,聊将逃遣谪。
醉看湘山二十春,杖藜疾趋旋路尘。
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
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
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
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
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
上马复下马,羸躯不暂停。
铃声今古道,柳色短长亭。
乱石波翻雪,洪崖岫破青。
羊归沿绝壁,鹿饮入寒汀。
两岸浑遮月,中天略见星。
云来通玉垒,江去背沧溟。
春少花难折,霜多叶易零。
爱山犹著物,畏栈未忘形。
事业知安在,艰危已备经。
宦游方此始,何日遂鸿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