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来千嶂失嶙峋,是象俱含太古春。
每见孤花山意露,偶听幽梵夜心真。
云霞境幻全宜佛,魑魅形空不喜人。
招手诸天容借问,此间曾转几回轮。
悟来千嶂失嶙峋,是象俱含太古春。
每见孤花山意露,偶听幽梵夜心真。
云霞境幻全宜佛,魑魅形空不喜人。
招手诸天容借问,此间曾转几回轮。
这首诗《题文殊院》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文殊院的静谧与庄严,以及诗人在此处的深刻感悟。
首句“悟来千嶂失嶙峋”,诗人仿佛在一次深刻的领悟之后,眼前的山峦失去了往日的峻峭,变得柔和而富有生机,暗示着心灵的觉醒与平和。接着,“是象俱含太古春”一句,将自然界的万物与古老的春天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永恒循环的感慨。
“每见孤花山意露,偶听幽梵夜心真。”这两句通过观察自然中的细微之处——一枝孤独绽放的花朵和夜晚僧侣的梵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精神的敏感与共鸣。孤花不仅映照出山的意境,也象征着生命的独特与坚韧;而夜间的梵音,则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纯净与真实。
“云霞境幻全宜佛,魑魅形空不喜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与宗教的理解。云霞变幻莫测,却与佛教的超脱境界相契合;而邪恶的鬼魅在空灵的环境中则显得无所遁形,突显了善恶分明的道德观。
最后,“招手诸天容借问,此间曾转几回轮。”诗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向宇宙发出疑问,表达了对生命轮回的思考。他邀请诸天神明一同探讨,此处经历了多少次轮回更迭,既体现了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也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文殊院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生命与宇宙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听莺声,送春归去,闲庭换了幽景。
轻风吹动柔波皱,溶漾碧纹难定。阑独凭。
看数点青浮,弱牵丝荇,残芳满径。被紫燕衔来。
绿萍圆处,片片落红冷。凉珠莹。
晓露盘中微凝,摇摇将碎还整。
呜蝉几日催炎暑,出水亭亭妆靓。
香气静、更翠盖红衣,绰约明姿映。斜阳乍暝。
待皓月当空,水光皎洁,高下舞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