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景又加旱,火云殊未收。
篱暄饥有雀,池涸渴无鸥。
岸帻头仍痛,褰裳汗亦流。
若为当此日,迁客向炎州。
畏景又加旱,火云殊未收。
篱暄饥有雀,池涸渴无鸥。
岸帻头仍痛,褰裳汗亦流。
若为当此日,迁客向炎州。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季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天气下的不适与煎熬感受。首句“畏景又加旱”直接点出天气的炎热,“火云殊未收”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片炙热如火的云朵,预示着干旱无雨的状况。接下来的“篱暄饥有雀”和“池涸渴无鸥”,分别通过树梢上的鸟儿因为饥饿而不停地跳动,以及池塘干涸无水以至于连鸥鸟都看不到,展现了极端干旱带来的生灵困境。
中间两句“岸帻头仍痛,褰裳汗亦流”则转向个人感受的描述。“岸帻”指的是戴着草帽,“头仍痛”说明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头部被烈日炙烤所带来的疼痛;而“褰裳汗亦流”则透露出衣服内侧因酷热而渗出汗水,展示了诗人在炎炎夏日下的难以忍受的烦躁。
末句“若为当此日,迁客向炎州”表达了一种逃离之意,诗人似乎在想象着如果是这样的炎热日子,就应该像一位流亡者那样,前往更加炎热的地方。这里可能蕴含着一种无奈与幽默,同时也强化了整首诗对酷暑的刻画。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白居易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还透露出在困境中寻找诗意的能力。
何郎冰雪照青春,应敌皆言笔有神。
鲁国儒人何独少,元君画史故应真。
百年冠盖风云会,万里山川日月新。
可但诸公能品藻,会须天子擢平津。
华阳仙伯有茆卿,官府今传在赤城。
三鹤不归犹地胜,二君能到亦心清。
诗中慷慨悲陈迹,篇末慇勤奖后生。
遥想青云知可附,坐看闾巷得名声。
南郭先生比鷾鸸,年年过我未愆期。
休论王谢当时事,大抵乌衣祇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