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朱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0)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并融入哲理思考的诗歌。开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两句,以一种静谧而明净的画面开始,方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天光和流动的云影,创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情趣。这样的景象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蕴含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静与澄明。

接下来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则引出了诗人的思考:这种清澈如同的境界是如何获得的?答案在于“源头活水”,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隐喻了思想和知识的源泉。只有不断地从源头汲取,才能保持清晰和活力。这也许是诗人对于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态度,即不断追求知识的根源,以获得真正的明智。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哲理思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学问的深刻领悟。

作者介绍
朱熹

朱熹
朝代:宋   字:元晦   号:晦庵   籍贯:云谷老   生辰: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猜你喜欢

拟古·其四

徙倚高楼上,西北多浮云。

浮云望不极,妾泪徒纷纷。

丈夫思报国,仗剑远从军。

十年辽水上,生死不相闻。

(0)

乌栖曲·其三

帐中弱态含娇妩,一夜为云更为雨。

汝南鸡啼天未明,与君还尽片时情。

(0)

春日白纻曲

辛夷半落桃花开,金羁宝瑟上春台。

佳人倦倚阑干曲,两两黄莺飞相逐。

(0)

和北吴歌·其五

石马寒嘶卧古松,地老幽魂向此中。

穷杀城南耕瘠土,年年冢畔哭秋风。

(0)

春日示王紫眉

流光一度一荣枯,始信行藏逐岁徂。

芳草王孙归路并,白衣苍狗宦情孤。

且容姓氏呼牛马,莫问居诸转辘轳。

笑却刘郎前度是,年年春色在元都。

(0)

再上云门仍次前韵得八首·其七

雨色霏微碧润苔,溪桥清兴坐悠哉。

野人何事掩关去,山鸟不啼排案来。

满地风光还自认,当门荆棘为谁栽。

莫教衣絮行多碍,打破虚空證一回。

(0)
诗词分类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诗人
吴彩鸾 黄宗会 陈函辉 何胤 薛曜 李致远 留正 刘旦 龙仁夫 钱福 冯应榴 玄觉 刘知几 江标 章纶 柴中行 薛式 戴名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