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丁牧仲新除奉常寺簿入朝》
《送丁牧仲新除奉常寺簿入朝》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帝念潜龙雪邸臣,宠光玉树照青春。

家藏履舄星辰旧,天借旂常日月新。

从此云霄君稳步,向来鹓鹭我曾邻。

曲台簿正多廊庙,西府璇枢是一人。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dīngzhòngxīnchúfèngcháng簿cháo
sòng / yángwàn

niànqiánlóngxuěchénchǒngguāngshùzhàoqīngchūn

jiācángxīngchénjiùtiānjièchángyuèxīn

cóngyúnxiāojūnwěnxiàngláiyuāncénglín

tái簿zhèngduōlángmiào西xuánshūshìrén

翻译
皇帝怀念深藏的龙,如雪般纯洁的臣子,他们的光彩如同玉树照耀着青春。
家中珍藏着古老的鞋履,象征着星辰般的荣耀,上天赋予他们崭新的旗帜和日月的光辉。
从此,他们在云霄中稳步前行,我曾与他们为邻,像鹓鹭一样尊贵。
在华丽的殿堂中,我担任重要的职务,而西府的核心位置,现在只剩一人掌控。
注释
潜龙:比喻有才能但未显达的人。
雪邸臣:形容臣子品行高洁,如雪一般纯洁。
履舄:古代官员的官靴,象征地位。
旂常:古代的旗帜,象征权力。
鹓鹭:古代两种鸟,象征朝臣中的精英。
曲台簿正:指朝廷的重要职位。
廊庙:朝廷或国家的代称。
西府: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机构。
璇枢:比喻核心领导的位置。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杨万里所作,送别丁牧仲新除奉常寺簿入朝之际。诗中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其美好前程的殷切祝愿。

“帝念潜龙雪邸臣”,开篇即以帝王思念潜隐的英才作为比喻,表达对丁牧仲才能的认可与期待。这里的“潜龙”象征着有才华但尚未显露的人物,“雪邸臣”则形容其清廉正直。

“宠光玉树照青春”,此句通过将宠辱比作珍贵的玉树,强调了丁牧仲在朝中的地位和他如同青春般的活力与希望。宠辱常指帝王对臣子的恩惠和信任,这里则暗示丁牧仲受到了皇家的重用。

“家藏履舄星辰旧,天借旂常日月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祝福,以及对其未来的美好展望。家庭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如同古老的星辰,而朝廷则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不断地给予新的光明与力量。

“从此云霄君稳步,向来鹓鹭我曾邻”,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丁牧仲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留恋。如同在云端稳健前行的君子,诗人则是曾与其为邻的普通百姓。

“曲台簿正多廊庙,西府璇枢是一人”,这两句描绘了丁牧仲即将担任的职位——奉常寺簿的重要性,以及他在朝中独特的地位。诗人通过对建筑物的描述,强调了丁牧仲所肩负的责任和其个人能力的突出。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每一句都充满了诗人的深厚感情和对朋友未来的无限期待。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送别,更是对友人未来政治生涯的一种预祝与肯定。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咏虾蟆

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

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0)

题李卫公诗二首·其二

势欲凌云威触天,权倾诸夏力排山。

三年骥尾有人附,一日龙须无路攀。

画閤不开梁燕去,朱门罢埽乳鸦还。

千岩万壑应惆怅,流水斜倾出武关。

(0)

齐宫

白马杂金饰,言从雕辇回。

粉香随笑度,鬓态伴愁来。

远水斜如剪,青莎绿似裁。

所恨章华日,冉冉下层台。

(0)

诗三百三首·其一三七

董郎年少时,出入帝京里。

衫作嫩鹅黄,容仪画相似。

常骑踏雪马,拂拂红尘起。

观者满路傍,个是谁家子。

(0)

诗三百三首·其二六九

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

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

褐衣随春冬,粝食供朝暮。

今日恳恳修,愿与佛相遇。

(0)

诗三百三首·其一三九

人以身为本,本以心为柄。

本在心莫邪,心邪丧本命。

未能免此殃,何言懒照镜。

不念金刚经,却令菩萨病。

(0)
诗词分类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诗人
赵葵 潘尼 谢道韫 武则天 杭世骏 杨素 端方 陈尧佐 崔国辅 李治 黄巢 赵时春 方文 华幼武 包世臣 赵雍 王实甫 谢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