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处默师》
《寄处默师》全文
唐 / 罗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甘露卷帘看雨脚,樟亭倚柱望潮头。

十年顾我醉中过,两地与师方外游。

久隔兵戈常寄梦,近无书信更堪忧。

香炉烟霭虎溪月,终棹铁船寻惠休。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chùshī
táng / luóyǐn

gānjuànliánkànjiǎozhāngtíngzhùwàngcháotóu
shíniánzuìzhōngguò

liǎngshīfāngwàiyóu
jiǔbīngchángmèngjìnshūxìngèngkānyōu

xiāngyānǎiyuèzhōngzhàotiěchuánxúnhuìxiū

翻译
在甘露亭中卷起窗帘欣赏雨滴,樟亭倚着柱子远眺潮水的起伏。
十年来,你总是在我醉酒时来访,我们一同在这两地的修行生活中游历。
长久分离后,战争频仍,只能在梦中相会,近来连书信也难以收到,令人更加忧虑。
在香炉升起的烟雾中,虎溪月色如画,我最终会驾舟铁船,去寻找惠休大师。
注释
甘露:指仙人或僧人的住所,这里代指修行之地。
雨脚:形容雨点细小密集,如脚印般落在地面上。
樟亭:以樟木建造的亭子,可能有防虫防腐之意。
潮头:江河湖海的潮汐,象征着自然和变化。
十年:表示时间长久,此处可能指友情深厚。
兵戈:兵器,借指战争。
惠休:可能是一位著名的僧人或朋友的名字。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名为《寄处默师》。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深情与怀念之情。

“甘露卷帘看雨脚”一句,描绘了一个安静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诗人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观赏着外面细雨如丝的情景。"樟亭倚柱望潮头"则是诗人站在 樟木制成的亭子里,靠在柱上,远眺着那不断变化的潮汐。这两句通过对比静与动,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变迁。

“十年顾我醉中过”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诗人常常沉浸在酒精的麻醉之中,以此来逃避现实,度过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子。

“两地与师方外游”则透露出诗人的渴望,希望能够和心中的师长一起踏上旅程,去往更远的地方探寻生命的意义。

“久隔兵戈常寄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久违之地的怀念。在战争与分离中,诗人只能通过梦境来寄托自己的思念。

“近无书信更堪忧”则是对现实中的孤独感受的一种描绘。没有书信的到来,让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和不安。

最后两句“香炉烟霭虎溪月,终棹铁船寻惠休”,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在虎溪的明月下,诗人在香炉袅绕的烟雾中,乘坐铁制的小船,去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于平静生活的无限向往。

作者介绍
罗隐

罗隐
朝代:唐   字:昭谏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生辰:833-909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猜你喜欢

会仙峰

王母戴胜凌弱波,上元夫人持底过。

双成拍手为余唱,少壮几时柰老何。

(0)

丹灶峰

缥缈仙踪未可非,至今犹说彩云飞。

祇愁天地终须尽,炼得丹成无处归。

(0)

酒间偶题·其二

解道死生俱是梦,纵饶勘破亦奚为。

何如总付不思议,权向糟丘住几时。

(0)

过中山视故人赵参议时废疾者十二年矣·其一

满庭黄叶满床尘,总为人疏鸟雀亲。

与说病身应莫恨,何人不是半残人。

(0)

李主簿携具为别索诗·其二

与君今日混风尘,明发生涯各自新。

何限吴山何限色,不将名姓借时人。

(0)

慰伴松上人疾

长松叶底一绳床,瘦影凌兢额渐霜。

抛却此身谁受病,不劳三界访医王。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武元衡 柳宗元 高攀龙 吾丘衍 陈陶 谢灵运 张养浩 曹唐 孙思邈 王贞仪 马戴 洪皓 刘敏中 吴筠 范当世 陈继昌 赵文 马廷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