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景延澹阴,微曛射林屋。
无营见道真,尘纷悟蕉鹿。
此意几人知,沈吟俯修竹。
夕景延澹阴,微曛射林屋。
无营见道真,尘纷悟蕉鹿。
此意几人知,沈吟俯修竹。
这首明代诗人樊阜的《山中作三首(其一)》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山中静谧的画面。"夕景延澹阴",夕阳余晖洒落,营造出一种恬淡而宁静的氛围。"微曛射林屋",光线透过树林,斑驳地照在屋舍上,显得格外幽深。诗人在此环境中,达到了"无营见道真"的境地,即摒弃世俗的纷扰,洞察事物的本质,认识到生活的虚幻与真实。"尘纷悟蕉鹿",借寓言表达对世事如梦幻泡影的理解,如同看待虚妄的追求,如同视蕉叶和鹿为同类,皆是心中的幻象。
最后两句"此意几人知,沈吟俯修竹",诗人感慨这种领悟并非人人能体会,他独自沉思,低头凝视着修长的竹子,流露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思考。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体验,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寻求真理的心境。
虎将夏中时,旋复怡亭址。
茅茨覆采椽,朴拙亦可喜。
建斗五移杓,殊亭更释子。
规摹虽少华,不陋复不侈。
元碑碎俗令,遗集裒空纸。
纵步此山椒,金声犹属耳。
旧亭苦弗称,新亭直殊美。
书文两奇绝,踪迹存布指。
古人久不见,今人尚殊此。
能知古今意,元始本无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