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至贫逾甚,无营但昼眠。
瓶馀陶氏粟,杖少阮家钱。
妻子同饥渴,琴书欲弃捐。
黄花不肯放,留待酒如泉。
老至贫逾甚,无营但昼眠。
瓶馀陶氏粟,杖少阮家钱。
妻子同饥渴,琴书欲弃捐。
黄花不肯放,留待酒如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贫穷的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活困顿、精神苦闷的画面。
首句“老至贫逾甚”,开门见山,点明了主人公的年龄与贫困状况,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岁月的无情。接着,“无营但昼眠”一句,看似轻松,实则透露出无奈与逃避,老人在贫困中只能通过昼眠来暂时忘却生活的苦难。
“瓶馀陶氏粟,杖少阮家钱”两句,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陶潜和阮籍,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以及对物质匮乏的无奈。
“妻子同饥渴,琴书欲弃捐”进一步揭示了家庭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在贫困面前,连琴书这样的精神寄托也难以维持,反映出生活的沉重与精神世界的空虚。
最后,“黄花不肯放,留待酒如泉”一句,以自然界中的秋菊不凋为喻,象征着老人虽身处逆境,仍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借酒自慰,反映了在艰难时刻寻求心灵慰藉的无奈之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人贫困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其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苦涩。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坐僧寮。何来风雪,欺人窗纸频敲。
看壁上横刀自吼,床头斗酒孤倾,可怜缊袍。
是谁潦倒吾曹。半枕故乡离梦,十年流水诗瓢。
不禁得短鬓,恰如秋叶,奇云灭影,好花减片,拼向水国几家渔父,烟林一个山樵。
兴还饶。多他这卷离骚。
春去无踪,秋来有信,一霎光阴如雨。
燕燕于飞,软语商量欲去。
忆曾过、王谢高门,又忽见、金张新第。
尽人间,茒屋华堂,惆怅淹留无几。
临岐多少叮咛,料前路相逢,雁行迢递。
我去君来,黯绝魂销此际。
任空梁、落剩香泥,怜故垒、拖残花蒂。
怕废兴,南北相同,见旧巢安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