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非无意,清修迥莫群。
园蔬常自摘,瓶粟与人分。
倚竹春江雨,摊书暮岭云。
每逢遥夜月,孤寂更思君。
小隐非无意,清修迥莫群。
园蔬常自摘,瓶粟与人分。
倚竹春江雨,摊书暮岭云。
每逢遥夜月,孤寂更思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焦山的生活状态,充满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之美。首句“小隐非无意,清修迥莫群”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追求,他并非偶然选择隐居,而是出于对清净修行的深思熟虑,与众不同。接着,“园蔬常自摘,瓶粟与人分”展现了这位隐士的生活方式,他亲自采摘园中的蔬菜,与他人分享酒酿,生活简朴而充满人情味。
“倚竹春江雨,摊书暮岭云”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春雨中倚靠竹子,夜晚摊开书籍,与山岭上的云朵为伴,这样的场景既体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映射出隐士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最后,“每逢遥夜月,孤寂更思君”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即使在孤独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下,他也无法抑制对朋友的思念,这份情感虽孤独却真挚,增添了诗歌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春入台门,又见染、柳丝新绿。
对此景,一年为寿,一番添福。
莫怪凤池颁诏晚,要教淮水恩波足。
听边民、千岁颂声中,重重祝。堂萱茂,庭枝馥。
歌倚扇,杯持玉。共劝君一醉,满斟醽醁。
今夜东风吹酒醒,明朝万里骑黄鹄。
向九霞、光里望宸辉,看除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