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走红尘鬓已丝,此身端合老岩扉。
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
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
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
浪走红尘鬓已丝,此身端合老岩扉。
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
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
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首联“浪走红尘鬓已丝,此身端合老岩扉”以“红尘”和“鬓已丝”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他可能选择隐居的生活态度。“此身端合老岩扉”则透露出一种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颔联“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诗人兴致来时,再次举起船桨,准备离开,但又留下了一件海上的衣物,这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可能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不舍。这两句通过动作和物品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
颈联“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美的感悟。夜晚,泉水的声音仿佛是雨水落下,清晨,天空尽头云彩归去,诗人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捕捉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尾联“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浮萍和飞絮象征着人生的飘忽不定,诗人感叹于这种不确定性,只能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内心的迷茫和寻求安慰。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和对友情的珍视,情感丰富而深沉。
凝香不散重帘静,帘外纵横聚花影。
薄寒犹解剪红衣,一曲珊瑚钩正冷。
隔院微闻弦索鸣,嘈嘈切切远含情。
美人自学翻新调,不作当时《子夜》声。
光阴荏苒如飞电,海水东流无日转。
遵渚初传归塞鸿,雕梁又欲栖吴燕。
栖吴燕,春将晚,庭下残红吹渐满。
秉烛狂游惜岁华,露华浸透罗衫短。
何处清歌声未已,莲花杓小倾芳醴。
更筹几换啼乌起,月落西南淡如水。
香林曲抱流,竹户昼常阖。
枯涧一彴横,清阴万竿纳。
行逢幽鸟唤,径屡黄叶踏。
古柏两离立,苍色照坏衲。
植根忠孝王,历八百膢腊。
孤筠倚檐空,忍草到阶合。
瘦句传惠洪,余韵尚绕榻。
缅怀缔造初,辛苦把茅搭。
佛髻不受尘,禅枝稳栖鸽。
寒烟冒蔬畦,不碍野花杂。
漻然梵唱清,邻磬远相答。
斜阳一挥手,路转见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