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堂前木,时至忽成林。
首夏方澄和,凯风散幽襟。
我爱白日静,触物每微吟。
息影盘石边,时鸟怀好音。
鼠壤有馀蔬,东醪聊自斟。
虽无高世轨,抚已安夙心。
先师有遗言,谋道匪自今。
已矣何所羡,林栖岂何深。
蔼蔼堂前木,时至忽成林。
首夏方澄和,凯风散幽襟。
我爱白日静,触物每微吟。
息影盘石边,时鸟怀好音。
鼠壤有馀蔬,东醪聊自斟。
虽无高世轨,抚已安夙心。
先师有遗言,谋道匪自今。
已矣何所羡,林栖岂何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开篇“蔼蔼堂前木,时至忽成林”以树木的成长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发展,隐含着对生命过程的感慨。接着“首夏方澄和,凯风散幽襟”描绘了初夏时节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愉悦。
“我爱白日静,触物每微吟”展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他喜爱在安静的白天里,通过周围的事物引发思考和感慨。接下来“息影盘石边,时鸟怀好音”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对自然界美好声音的欣赏。
“鼠壤有馀蔬,东醪聊自斟”描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在田间地头种植蔬菜,偶尔饮一杯自制的酒,享受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这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不高,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虽无高世轨,抚已安夙心”表明诗人虽然没有追求世俗的成功和名望,但内心感到满足和平静,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安心。最后“先师有遗言,谋道匪自今”引用先贤的话,强调了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并非始于今日,暗含着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和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内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与传承。
杨柳楼台,梧桐庭院,洞天不似人閒。
除非是、瑶台仙子,合倚疏阑。
何处翩翩侠少,安排了、玉盏金盘。
银屏上、搭起画裙,便是蓬山。
几人转丹换骨,得高举凌风,上列仙班。
叹十载、琵琶俗手,莫把琴弹。
输与渔郎缘分,桃花里、流水潺潺。
谁知道,方丈仍在人寰。
公昔少年日,门第盛金张。
长安文酒宴游,意气剧飞扬。
几载容台步屧,曾共太常仙蝶,管领好春光。
何必曲江宴,方是绿衣郎。爽鸠氏,司秋典,最周详。
圣朝忠厚尤重,兹选异寻常。
每际秋高霜肃,坐对西曹官烛,费尽佛心肠。
丹扆记名姓,清望满岩廊。
一株梅子,正累累、粉红墙后。
问叶底枝头,为谁酸楚,却又为谁消瘦。
太息春归谁来问,记不起、莺花如绣。
向杳杳帘栊,阴阴院落,伴人长昼。纤手。
几番小摘,已醒残酒。
更撚向妆台,玉娥低说,曾见依稀如豆。
翠已漫空,黄偏做雨,又到伤心时候。
算颗颗、冷香松脆,想尔料难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