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老秃翁,片言拄苏子。
禅床咫尺间,忽掷千万里。
不解弦中调,如风过牛耳。
却望妙高台,嵯峨插天起。
俊雕摩空没,波平四如砥。
意气稍得舒,归来对隐几。
卷我广长舌,避汝坚利齿。
初若锥遇锤,契则针投水。
欲识苏子谁,长爪梵志是。
不向无智生,宁向有智死。
佛印老秃翁,片言拄苏子。
禅床咫尺间,忽掷千万里。
不解弦中调,如风过牛耳。
却望妙高台,嵯峨插天起。
俊雕摩空没,波平四如砥。
意气稍得舒,归来对隐几。
卷我广长舌,避汝坚利齿。
初若锥遇锤,契则针投水。
欲识苏子谁,长爪梵志是。
不向无智生,宁向有智死。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佛印和尚与苏子之间的对话场景,通过对比与比喻,展现了两人在智慧与理解上的差异。诗中“佛印老秃翁”形象地刻画了佛印的形象,而“片言拄苏子”则暗示了佛印话语的力量,能够支撑苏子的思想。禅床咫尺间,却能跨越千万里的距离,象征着精神层面的沟通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不解弦中调,如风过牛耳”,形象地描述了苏子对于佛印话语的理解程度,如同风吹过牛耳,难以触及实质。接着,“却望妙高台,嵯峨插天起”描绘了妙高台的雄伟景象,象征着智慧的高度与深远。而“俊雕摩空没,波平四如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高度与深度。
“意气稍得舒,归来对隐几”,表达了在经历了与佛印的对话后,苏子内心得到了释放与平静。最后,“卷我广长舌,避汝坚利齿”、“初若锥遇锤,契则针投水”、“欲识苏子谁,长爪梵志是”、“不向无智生,宁向有智死”等句子,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揭示了苏子在智慧与理解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他对智慧追求的决心与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比喻,展现了苏子在智慧探索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智慧与理解的深刻思考。
渴日出林表,炎风下高山。
火旻云去微,谷井泉来悭。
晨露薄不濡,夕氛横空殷。
百卉变其姿,蕉萃侔榛菅。
深居废寝兴,无计离人寰。
而况蚩蚩氓,谋食良已艰。
眷此负耒勤,羡彼濯流还。
素月方东生,易忍桑榆间。
乃悟处乱规,无营心自閒。
讵如触热人,未老毛发班。
坐须爽节至,一尊散襟颜。
赐履因齐国,分枝自宪宗。
能言皆诏予,广斥尽疏封。
地号东秦古,王称叔父恭。
穿池通海气,起榭出林容。
岳里生秋草,牛山见夕烽。
蛇游宫内道,鸟啄殿前松。
失国非奔莒,亡王不住共。
雍门今有叹,流涕一相逢。
曾提一旅制黔中,水蔺诸酋指顾空。
入楚廉颇犹未老,过秦扁鹊更能工。
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声鹤涧东。
桥畔相逢不相识,漫将方技试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