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花雨散诸天,那得纤尘到眼前。
高阁风多堪避暑,古台松老不知年。
客来莲社心神静,僧坐蒲团骨相仙。
拟共读书分佛火,青藜何必更吹烟。
飞飞花雨散诸天,那得纤尘到眼前。
高阁风多堪避暑,古台松老不知年。
客来莲社心神静,僧坐蒲团骨相仙。
拟共读书分佛火,青藜何必更吹烟。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游览广福寺的宁静与清幽之感。首联“飞飞花雨散诸天,那得纤尘到眼前”以花雨比喻清凉之气弥漫于天地间,暗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纯净环境的向往。颔联“高阁风多堪避暑,古台松老不知年”则通过描写高阁和古台旁的老松树,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岁月悠长的氛围,强调了避暑的舒适与时间的流逝感。
颈联“客来莲社心神静,僧坐蒲团骨相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莲社,古代文人雅集之所,此处借指广福寺,表达诗人与友人在佛门净地聚会的心境平和。僧人坐于蒲团之上,其形象仿佛仙人一般,体现了对僧侣修行生活的赞美。
尾联“拟共读书分佛火,青藜何必更吹烟”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同在佛灯下读书的愿望,青藜是古代读书时照明的工具,这里象征着知识的光芒。诗人并不需要额外的烟雾或火焰来照亮,暗示了内心的光明与智慧已经足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佛教以及友情的深刻感悟。
嵓真之峰青插天,中有佛手盘之圆。
佳花美竹秀以娟,艳艳嵓窟开金莲。
大雄楼殿虬龙骞,禅伯歌笑云里眠。
昔年曾此书石镌,当时宾客何骈阗。
即今一十有七年,梵宇咸备施周垣。
矧有馀力及福田,离相兴国危复存。
两贤高谊古所敦,仁爱吾儒将赧然。
天龙守护鬼神跧,坐看沧海思绵绵。
莽风尘、一领缁衣化为素。
鞭丝欲整,斜阳墙角年年路。
桃花千片,萍花几瓣,弹指光阴伤心句。
算酒边歌者,车前驺卒,平生有知遇。归去。
宗臣蕉萃,郎官磥落,两种情怀画图补。
更写三间金铃馆,谱出笛愁琴语。
天涯老矣,附骥无心,翻觉纷纷青蝇苦。
笑问君、近来何事,曾否探春海棠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