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这是一首描绘书籍被焚毁后的哀愁之情,通过牙签、万轴裹红绡等细节刻画出古人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与痛惜。诗中的“王粲书同付火烧”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被毁灭的无奈。接着,“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文物流传至今的渺小概率,以及对于能在今天读到这些珍贵文字的幸运之感。
这首诗展示了古代学者对文化与知识保存的重视以及面对书籍被焚毁时的无力与悲哀。同时,通过“遗篇那得到今朝”这样的字眼,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历史文物传承的珍贵和难得之感,以及对能够读到这些古籍的幸运心情。
涵养当用敬,进学在致知。
如车去只轮,跬步不可移。
夫子受师说,惟敬实所持。
升堂逮易箦,参倚日在兹。
遗言落人间,考论极研几。
是心要收敛,中不容毫釐。
大学著明法,格物及楷梯。
放心苟不收,穷格将安施。
古人贵为己,末俗多外驰。
岂无实践者,兹焉当反思。
晚生拜遗像,敷衽跪陈词。
愿言服予膺,没齿以为期。
宸闱启瑞场,祗畏感穹苍。
紫幄威神格,清宵景曜彰。
霓旌承宇列,仙骥度云翔。
肸蚃停霞辔,歆馨挹凤觞。
萝图千叶固,山寿万龄昌。
玉籥流宸唱,函蒙播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