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
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
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
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
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
这是一首写于北宋时期的挽歌,其作者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改革者王安石。这首诗表达了对英宗皇帝去世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首句"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通过对英宗皇帝名字仍然刻录在玉册上的描写,以及警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前导官员清道)余音未了的比喻,展现了皇帝生前的威仪和权力,以及现在去世后的遗留影响。
接着"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短暂在位的感慨。这里的“千岁”是夸张之词,表示作者对皇帝长寿的期望,而实际上皇帝仅在位五年便去世,这种差距增添了诗人哀伤的情绪。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则描写了皇帝出殡时羽仪护卫的悲凉,以及山陵(皇帝墓地)渐渐成形的景象。这些意象传达了一种生与死的庄严和肃穆。
最后两句"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中“讴歌”指的是哀悼之声,“归圣子”则是对英宗皇帝已去世,返回神圣世界的表达。"世孝在持盈"意味着皇帝虽然去世,但他留下的德行和孝道将被后人所传承,永远不会枯竭。
整首诗通过对英宗皇帝生前威仪和死后的哀悼,以及对其短暂统治时间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于英宗皇帝不仅是君主更是道德典范的尊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