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
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
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酿。
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鸡骨在,愁难状。
马鬣在,贫难葬。问侧身天地,那堪俯仰。
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去今何傍。
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
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
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
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酿。
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鸡骨在,愁难状。
马鬣在,贫难葬。问侧身天地,那堪俯仰。
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去今何傍。
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
这首《满江红》是明代诗人董以宁在乙巳年九月十日所作的一首述哀之作。诗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哀悼之情。
“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开篇即点出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以及与母亲共度佳节的美好回忆。“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这里描述了在寒冷的冬季,母亲为家人准备温暖的居所,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酿。”随着母亲的离去,往日欢聚的高楼变得空荡,只剩下孤零零的黄花酒祭奠,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诗人感叹自己已步入老年,却无人相陪,更显出生活的寂寥。
“鸡骨在,愁难状。马鬣在,贫难葬。”鸡骨和马鬣分别指代家禽和马匹的遗骸,此处通过这些日常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母亲去世后家中贫困状况的无奈与哀痛。“问侧身天地,那堪俯仰。”诗人自问在这广阔的世界中,如何面对母亲的离世,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挣扎。
“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去今何傍。”茱萸是传统节日中的常见植物,诗人试图通过插茱萸来寄托哀思,但心中仍疑惑母亲去了何处,表现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牵挂。“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最后,诗人想象母亲的魂魄或许也在冥界寻找着自己的孩子,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哀悼。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与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