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落河虽多,如我刘秩何。
幕南击剑笑且歌,回纥意已轻唐家。
朔风捲火随尘沙,牛车载甲空倒戈。
义军四万同日死,野老痛哭陈涛斜。
陈涛斜,为谁哭,明日上书甘放逐。
曳落河虽多,如我刘秩何。
幕南击剑笑且歌,回纥意已轻唐家。
朔风捲火随尘沙,牛车载甲空倒戈。
义军四万同日死,野老痛哭陈涛斜。
陈涛斜,为谁哭,明日上书甘放逐。
这首诗《曳落河》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悲壮的情怀。
首句“曳落河虽多,如我刘秩何”以“曳落河”开篇,象征着众多的士兵或战士,而“刘秩”则可能暗指某位具体的人物,或是泛指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这一句既点出了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的普遍性,也暗示了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脆弱。
接下来,“幕南击剑笑且歌,回纥意已轻唐家”描绘了一幅战场上的场景,士兵们在南边的战场上挥剑高歌,显示了他们面对强敌时的英勇与豪迈,同时也暗示了回纥对唐朝的轻视,预示着战争的胜负之局。
“朔风捲火随尘沙,牛车载甲空倒戈”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惨烈景象。朔风卷起火焰,尘沙弥漫,战车载着盔甲,却最终倒戈,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无常与残酷,以及士兵们的无奈与牺牲。
“义军四万同日死,野老痛哭陈涛斜”则是对战争结果的直接描述。四万义军在同一日英勇牺牲,陈涛斜的野老为之痛哭,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战争悲剧的深刻反思。
最后,“陈涛斜,为谁哭,明日上书甘放逐”以疑问的形式结束,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深化,也是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陈涛斜的哭泣是为了谁?或许是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士,也可能是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诗人选择甘愿放逐,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整体而言,《曳落河》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深度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