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迎龙,暮迎龙,旱火烧天龙在宫。
县官投牒石潭中,山南山北鼓逢逢。
蜿蜒跃入杨枝水,山云一缕随龙起。
龙未离山雨到城,城中三日不得晴。
明朝打鼓送龙去,愿龙十日行一雨。
种田有水刈麦乾,年年谢龙神亦欢。
朝迎龙,暮迎龙,旱火烧天龙在宫。
县官投牒石潭中,山南山北鼓逢逢。
蜿蜒跃入杨枝水,山云一缕随龙起。
龙未离山雨到城,城中三日不得晴。
明朝打鼓送龙去,愿龙十日行一雨。
种田有水刈麦乾,年年谢龙神亦欢。
这首《迎龙曲》描绘了古代农民对雨水的渴望与对龙王的虔诚信仰。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民间习俗,展现了农耕社会中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依赖。
“朝迎龙,暮迎龙”,开篇即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人们在不同时间对龙的迎接,反映出对雨水的期盼。接着,“旱火烧天龙在宫”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干旱时人们心中的焦急,仿佛龙在云端掌管着雨水的分配。“县官投牒石潭中,山南山北鼓逢逢”,描述了人们通过投牒(文书)于潭中,击鼓祈求降雨的仪式,展现出了民间信仰的力量和集体行动的场景。
“蜿蜒跃入杨枝水,山云一缕随龙起”,诗人运用比喻和动态描写,表现了龙的出现及其带来的云雾,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雨水。“龙未离山雨到城,城中三日不得晴”,进一步强调了龙的威力,以及它对缓解旱情的重要性。“明朝打鼓送龙去,愿龙十日行一雨”,表达了人们在降雨后对龙的感激之情,并希望龙能持续带来雨水。
最后,“种田有水刈麦乾,年年谢龙神亦欢”,总结了雨水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丰收后的喜悦和对龙神的感谢。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
小山培塿沟中蛙,大山宛转行黄蛇。
风吹海雾曲尘起,山头红树红如霞。
东来明月无根蒂,我行忽至山人家。
山人好事喜客至,宾客满屋书满车。
眼中顿有玉人两,膝上文度鸣呕哑。
祝妇家倾伯伦酿,驱儿手煮卢仝茶。
弥明结喉石鼎句,祢生顿足渔阳挝。
原上脊令古兄弟,山中鸡犬秦桃花。
百年富贵谩称意,岁月衮衮春江波。
蹠颜夭寿不足惜,虫沙猿鹤令人嗟。
我起劝尔一杯酒,但持仁义终身多。
今夕何夕且乐饮,奈此明月青天何。
金台刺天一万丈,涌出海底开青莲,下有三千六百地轴相钩联。
压遍东南地欲坼,白龙捲海飞上天,雷公击鼓冯夷鞭。
龙漦入江化为石,巨灵扶起太古色。
应真晏坐天人来,十八招提若幻出,长风吹开天骨碧。